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71
新北自強國小自動好社群

SEARCH饅頭山的奇幻旅程


緊鄰自強國小的饅頭山,是當地居民踏青休閒的好去處,這裡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特殊的文史發展。選擇饅頭山作為主題教學的題材,對孩子而言,很容易產生經驗的連結及學習熱情。

本教學方案名為「SEARCH饅頭山」,以饅頭山為場域(Site)探究其生態(Ecology)及文史(Culture and History)特色。次主題包括昆蟲生態探究(Research)和藝術創作(Arts)。涵蓋領域從語文、藝術到自然,由不同領域專長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透過觀察、探究、合作、討論、體驗、圖畫,以及劇本創作、戲劇表演等方式,建構學生認知、情感和技能的發展。藉此培養十二年國教中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


專案具體內容:

這是一個以「饅頭山」為中心的主題式教學,內容涵蓋三大教學主題與八個教學活動,分別為「走讀饅頭山(文史與生態)」、「饅頭山之美(藝術創作與說唱表演)」、「蟲演饅頭山(昆蟲戲劇創作演出)」。

學生由資料收集認識饅頭山歷史,踏青採集體驗山林之美,透過科學闖關遊戲刺激觀察力,再將自己所感受的饅頭山景物創作成藝術及文學作品。在自然老師帶大家認識山野間各種昆蟲後,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愛的昆蟲為角色,編寫劇本完成演出。課程最後,學生要擔任「歷史文化」的小小解說員,融合傳統七字訣(數來寶)打竹板方式及現代疊杯的方式介紹饅頭山歷史(山本義信生平事蹟)

這是一次融合多個科目老師的主題式教學,從課程設計、教材製作、到老師們的分組分工,每位老師都投入許多心血,完成這次的教學活動。以下分別說明八個教學活動的詳細內容:


【一、話說饅頭山/3節課】

課程一開始,「我記憶中的饅頭山」即為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對饅頭山的印象與所知的人事物,逐漸了解饅頭山的環境,接著讓學生透過文本閱讀,例如山本義信紀念碑、鎮南宮、瑞穗配水池……等,說出相關之人事物,並進行討論與分享;之後,教師設計手繪地圖,幫學生學習閱讀地圖中的資訊,辨別出饅頭山的方位,最後,透過教師群所設計的《饅頭山大富翁》遊戲,回答牌卡上的文史題目,藉由闖關活動幫學生再次統整、熟悉饅頭山文史。


【二、走讀饅頭山/4節課】

「走讀饅頭山」屬於實際踏查的課程活動,我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實地探訪「瑞穗配水池」、「紀念碑」與「鎮南宮」,透過實地踏查應證文本所學內容,以觀察與感受方式探索饅頭山〝植物〞生態功能及其用途,利用兩節課的時間尋找並編製植物構造彩虹卡,然後利用一節課,採觀察紀錄方式探索饅頭山〝昆蟲〞生態。

課程中,學生要將聽到、看到、聞到、觸摸到等身體的感覺,搭配學習單做記錄(配合學習單2),再將沿路看到的植物、葉片顏色記錄在學習單中(配合學習單3),將發現到的昆蟲用平板拍照記錄回到教室與同學確認昆蟲名稱,藉由實地的走訪、觀察、碰觸、記錄與拍攝,體驗有關饅頭山的地形、植物與昆蟲種類。


【三、饅頭山闖關/3節課】

教師群藉由饅頭山的位置圖與動植物特色,在饅頭山設計了五個關卡,讓學生進行戶外闖關遊戲。行前先向學生說明課程注意事項以及戶外觀察的重點,教師根據饅頭山位置圖介紹標示點:A碎葉拼圖──葉形、B葉中有序──葉序、C知識補給站──黑松與榕樹、D蟲蟲底家──認識饅頭山昆蟲、E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微觀與巨觀……等五個關卡位置,由5位教師分別帶領5組學生進行跑關,學生們必須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對植物的認識,才能完成每一關卡的指定任務。


【四、視覺藝術──發現紋理之美/3節課】

在這個課程活動的階段,我們讓學生從踏查時自己拍攝的照片中,體會大自然的生態巨觀及微觀的差異,分析討論畫面中點、線、面構成美的要素,教師講授如何用視覺及觸覺感受線條粗細、長短、形狀、肌理等的變化,從微觀角度觀察、感受自然物的特徵、構成與美感。

接著,學生以接力方式上台,用粉蠟筆在紙張上隨意發揮,最後再輔以個人創作,將活動經驗與饅頭山自然物構成要素作為靈感開始進行創作。


【五、說唱藝術──饅頭山唸詩/3節課】

教學生以饅頭山為主題進行新詩創作並朗誦。藉由戶外踏查後,將饅頭山的美景、歷史或心靈感受,以新詩創作呈現出來;課中將學生分組進行新詩作品朗誦練習,教師也會引導孩子運用肢體手勢引發聲音的變化,讓學生們朗誦時結合想像力與動作,使聲線變得活潑生動。


【六、昆蟲的一生/2節課】

這個階段,我們讓學生閱讀《無尾鳳蝶的生日》繪本,一邊閱讀,一邊引導孩子討論無尾鳳蝶與樺斑蝶的生活史,去理解昆蟲的一生;之後推薦學生延伸閱讀其他昆蟲的相關書籍,讓學生分組後,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昆蟲書籍進行閱讀。


【七、昆蟲劇本創作/3節課】

接續上一階段,各組閱讀選定的昆蟲文本,必須透過討論了解昆蟲的行為與生活史,並將昆蟲的行為與生活使透過〝劇本寫作〞方式呈現。這個階段所創作的昆蟲劇本,將作為下一階段的基礎,分組的學生將把自己的創作演出來。


【八、昆蟲演很大/3節課】

學生們根據自己組別所創作的劇本,分工合作、集思廣益製作昆蟲演出相關道具,與美勞課結合,同學彼此討論、收集材料並進行剪貼製作,並在表演藝術課中進行昆蟲戲劇的排演,最後在自然或藝文課中,完成昆蟲戲劇演出。

我們讓知識走出課本,透過體驗和自主學習讓孩子真實的感受大自然的溫度,也鼓勵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激發學生發揮其才能,展現創意思考。在「蟲演饅頭山」主題中,學生以組為單位,透過昆蟲文本閱讀昆蟲特徵,知識吸收內化後,再以戲劇演出的方式詮釋昆蟲的行為。原先只期望學生能透過簡單的肢體動作來演出,沒想到學生別出心裁製作各種道具,大至胡蜂的翅膀、小至蝴蝶觸角髮夾來輔助肢體所未能呈現的細節。學生主動學習和其創意讓我們驚艷不已!




成果與效益:

1、饅頭山原本只是學生或社區人士休閒運動的去處,但是透過親師生共同參與再藉由課程與教學設計學生可以進行饅頭山戶外教育與生態教學加上饅頭山特殊的文史與地方特色孩子對於饅頭山有經驗上的連結,自然引發學習熱情。

2、在第一次踏查時,孩子寫下「在馬路旁和森林中的植物不同」,進而發現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在「闖關活動──知識補給站」介紹完黑松後,一個孩子看到地上的毬果撿起來問老師說這個圓圓的是果實嗎?藉由這個機會讓孩子回去查資料,才發現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透過「自主學習」的過程孩子更認識大自然的多元與奧祕,也開拓了孩子的新視野。

3、在「說唱藝術──饅頭山唸詩」活動,學長姐為了教學弟妹竹板打擊,會事先自己找時間練習,夥伴之間還討論並創造出不同的打擊方法,讓動作及節奏更多元。我們看到了孩子們主動參與、樂在其中的投入,令人感動。

4、我們擺脫單向教師講述的教學方式改以活潑有趣的團隊合作學習方式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例如在「走讀饅頭山」主題中透過「科學闖關」的關卡設計利用饅頭山真實情境的素材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學生參與活動後表示透過團隊集思廣益有種「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快感。




影響力與擴散性:

透過本次饅頭山跨領域主題式教學,讓孩子得以從一項單一主題「饅頭山」,經由各領域老師們的用心串連,而獲得全方面的知識了解。

在不同主題活動中,都可以發現不同特色的孩子們展露頭角,透過團隊式的學習,每個人都能找的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有人擅長疊杯、有人擅長繪畫,甚至有孩子很會尋找植物,幫助小組快速闖關……。經由這系列教學,班上已經沒有出現所謂的「邊緣人」,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很棒的參與者。


相關連結:

SEARCH饅頭山
饅頭山生態藝文闖關活動
說唱饅頭山
教學方案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