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30
汪殿杰 台北大同高中教師

空間創意辨、變、遍


空間能力是創造力的早期特徵,比起數學或語文,空間能力更能判斷學生是否在工程、科學、設計等領域具有創造與創新能力。許多學生在中學時期沒有接受適當的指導,空間概念因此未獲得啟發。由現場教學發現,學生在構思創作、表達想法的過程,會發生許多不足與困難,其實只是缺乏空間思考與動手實作能力。

本課程研擬一系列學習設計思考與空間創作的活動,透過3D數位設計軟體的輔助學習,整合應用材料加工與空間構成物的實作練習,期許學生能從一個主題的構想出發,發展探究能力,建構空間思考及設計創作能力,以因應未來強調創新及問題解決能力的社會趨勢。


專案具體內容:

這是大同高中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高一學生為對象,「空間和結構應用的設計思考」為主軸,強調動手的創意實作課程。

透過融入3D擬真教學方式,建構易於學習理解的空間情境,輔助學習立體構成概念,建構空間思考能力,發展空間創造力,思考人與空間的使用,環境變因等,並由學生提出適切與富創意的構想,完成實際模型。
(課程簡介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tshlifetechnology/kong-jian-chuang-yi-bian-bian-bian)


【三階段學習課程核心】

依照高中學生空間能力養成與心智架構,以學生學習為核心,重視理解與應用能力。

規劃「辨→變→遍」三個階段學習活動(辨──空間解析、變──空間形塑、遍──空間創造),完整學習3個課程核心,包括設計思考,3D數位科技應用,與動手實踐的創作能力。以專題製作模式,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與探究思考方法。

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要達到學習上的成效,我們的做法是將每一項教學活動設計為連貫關係,例如在學生空間創意能力建構,配合學習目標,將認知部份的知識學習,與空間創作技能,3D數位工具應用整合。提昇動手實作及實驗探究能力,立體空間創造力。


【課程創新──3D數位科技的擬真教學】

特別的是,「3D擬真教學方法」是我們自行研發創作,融入虛擬的3D模型及實際作品案例,了解空間結構及設計案例,學生經由3D視覺化的情境融入,探究空間創意應用,引導學習高層次的批判思考。此種教學方法對學習者心智能力組織有邏輯性,容易將學習者記憶中的經驗,與教師表述的空間意象予以統整,進一步發展空間思考及創意應用。創造更具啟發、多元化活潑性、互動性及雙向交流的教學環境,來提升教學品質。


【動手做──做出自己構想的微建築】

我們希望學生在課程中,學習認識空間環境與人的互動、激發學生創意與研究精神、落實科技藝術的運用、參與文化創意的轉變、並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

理論之後,我們強調動手操作,做中學的實作教學方法,學習「用手思考」,製作立體作品原型。創作實驗是所有創意組織的命脈,製作原型的過程可以將抽象的設計思維,具體化並實現出來,如此才容易與人溝通想法,並實際測試可行性與價值判斷,結合更多人的智慧,將想法與創作更趨於完善。

課程除了學習活動強調動手實作,教師教學亦透過融入3D數位科技的擬真教學方式,建構易於學習理解的空間情境,輔助學生學習立體構成概念,建構空間思考能力,並結合實作活動練習,發展為空間的創造力。課程的實施過程,透過一系列練習性的歷程活動,建構空間創作的基礎能力,最後需要實際創作空間結構物(即微建築),整體思考人與空間的使用,環境變因等,由學生提出適切與富創意的構想,並具體完成實際模型。


【學習成效的檢核】

評分方式採取多元評量的概念,重視學習歷程,與學生作品的形成性評量,包括學習單、3D設計圖、練習作品、口頭發表、報告,最後採用專題作品作為課程學習的總結性評量。

學習成效評量依課程目標及課程活動內涵,發展空間能力、思辨能力、實作能力三指標面向,並概分為表現優良、表現尚可、表現待加強三分級水準。



成果與效益:

1、課程設計理念,以「少教學生模仿、多讓學生創作」為概念,學習應用科技的創造與設計能力,與一般教學偏重在知識性的記憶與重製操作技能的學習模式不同。

2、我們由現場教學經驗來看,發現學生在構思創作,表達想法,以及實驗研究的過程,會發生許多不足與困難的地方,其實只是缺乏空間思考與動手實作能力;因此本課程研擬一系列學習設計思考與空間創作的活動,整合應用在材料加工的空間構成物,期許學生能從一個主題的構想出發,發展探究能力,建構空間思考及設計創作能力。

3、由教學經驗來看,保留一個完成的學習歷程,與成功創作的經驗在學生心裡,有助於建立學生自信與延伸學習的興趣。因此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該要持續精進與創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以學生能力為本位發展,強調生活化與務實的特色課程設計,讓學生不再逃離教室,快樂學習。

4、傳統以升學主義為導向的教學,嚴重忽略創造力、實作能力、合作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之培養,也扼殺了學生發展多元能力之機會。本方案擬藉著資訊科技所延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活動,自行研擬一套3D擬真的教學方法,創造更具啟發、多元化活潑性、互動性及雙向交流的教學環境,來提升教學品質。

5、在課程發展方面,積極嘗試工程、科學、設計等領域之統整,期能發展出創新的教學模式,提供其他教師社群參考。



影響力與擴散性:

1、本課程已實施四學年,約有250位學生參與。作為空間能力的學習,本校學生約有百分之25~30的比例會往工程、建築、設計學群發展。

2、課程設計得到4次全國性教學比賽的第一名,包括「全國創意教學獎(KDP2014)最佳標竿」、「台北市教育局行動研究 創新教學類 特優」、「教育部國教署 有效教學類 特優」、「科技部高瞻計畫特優高瞻課程獎」,並參與課程推廣活動10餘次。

3、專案已發展為本校新課綱的校訂必修課程,未來全校的同學都會學習空間方面的設計思考與創作能力。




相關連結:

空間創意 辨 變 遍
空間創意 辨 變 遍 – 大同高中微建築創作計畫
空間創意(辨)(變)(遍)特色課程
大同高中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