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青年尬科學──科普閱讀暨短講競賽」活動定位是一個包含科學和語文、同時在過程中以PK及交叉問答等型態進行的創新比賽,為K9~K12學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科學舞台。
這個專案培養的不再是學生做實驗的能力,而是青少年「表達」與「思辨」的能力,透過有吸引力的短講,成為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楷模。在競賽各階段中我們也結合工作坊的培訓,由專家學者指導參賽師生,進而提升競賽水準,賦予競賽更深層的教育意義,也增加可看性。
【說故事的溝通模式】
這一個專案,不是要讓每個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會說科學的「故事家」。
秉持「CASE的與眾不同必須具有教育意義」的原則下,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創造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說故事的溝通模式,這不僅能用精簡的篇幅呈現複雜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藉由文字與動作,來傳遞自我想法和說服他人;而溝通成功的重要關鍵在於能否引發聽者的興趣,以故事達成的溝通效果遠比單向授課有效。
因此,「青年尬科學」主要透過多元的科學文本,讓學子在舞台上用科學知識較勁、激勵出精彩的科學PK秀,是國、高中眾多科普活動中的一大創新。
【培訓「聆聽」與「思辨力」】
「青年尬科學」行動以全國K9~K12學生為對象,如何撰寫科學文本、讀懂文本、表達文本,是學生能從這個競賽中獲得的學習經驗。搭配賽制設計,我們辦理師生工作坊,結合寫作與表達課程,培訓青年學子們吸取、轉化科普知識,強化其表達與溝通等技能。競賽採團隊報名,三人為一隊,不限性別及跨校,並至少一名指導老師。
賽制設計方面,在敘事寫作階段,我們培養的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意即不應只是盡信書,而是應給自己保留一點點距離去觀賞及思考;為了培訓「聽」與「思辨力」,競賽參考辯論制度,隊伍在「聆聽」對手發表的內容後,須相互提出問題與答覆,並再次統整進行發表,以淬鍊出完整並具邏輯性的論述。在經歷競賽各階段後,學子們都能從過程中培養「聆聽」、「論證」、「質詢」的科學能力,加上團隊合作與激盪,藉以提供科學思維最完整的教育體驗與訓練。
競賽主題面向,每年採「主題式」深度探究,引領學生深入了解重要的科學內容,並響應及關懷國際重要議題。歷年指定主題從「水與環境」、「農業發展」、「光與能源」、「豆類與糧食」等多元議題出發,透過連結人文關懷,臺灣青年學子與世界重要發展接軌,讓學習更有意義!2017年起,競賽閱讀資料更不再僅限於科普書籍,乃是從生活中常接觸到的資訊載具,如指定小說、電影、電視影集等多元文本,讓科學知識更具趣味。
【熱愛科學不是只能做科展,喜愛表達也可以!】
閱讀是學習科學的方法之一;寫作與口語敘事則是科學人才須具備的基礎技能,如何將所讀適切的表達出來則有賴組織與思辨的能力,也讓喜愛科學的學生能夠有科展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因此,我們活動定位有別於「做」科學的科普活動,而是希望學生「慎思」及「表達」科學,素材不再侷限於書本,我們以更多不同媒材來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因為我們相信:「簡單才能思考,而思考才有深度。」
學習體驗的指標,在於「非具體作品的展示」,我們主要檢視學生在過程中,是否能小心運用邏輯和批判思考方法,理性和客觀地推論。我們認為培養了「慎思」的能力,即使未能解決任何科學問題或新創見,在任何學習之路上,也不會將妄語推銷為灼見。
【外部資源的連結】
一、企業基金會支持:「青年尬科學」活動自第二屆(2013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和張昭鼎紀念基金會的支持,賽事進而擴大舉辦。
二、科普出版/媒體合作:
(1) 科普優質書籍主動推薦:為挑選合適科普書籍,共同邀請數十家出版社推薦優質書單,並由學者挑選適合15~18歲青年所閱讀的科普好書,以這樣的合作模式,創造雙方互惠行銷宣傳。
(2)徵文作品出版:為鼓勵學生撰寫優質科普好文,本活動與《科學月刊》合作,徵文分區第一名之文章作品,以全文型式刊登於紙本雜誌。透過科普媒體合作,不但使參賽優異隊伍獲得鼓勵,亦提供競賽多元曝光。
(3) 學習資料庫提供:針對競賽主題,例行與「科學人」、「科學月刊」等雜誌合作,由雜誌提供科普資料庫,參賽師生皆可在競賽階段授權使用,以作為學生參考資料研讀。
三、高中學校聯名協辦:為更積極爭取學校支持,並慮及學生參賽便利性,故分別於北、中、南的初賽增設協辦學校,共同合作辦理說明會、工作坊與初賽。透過學校之推廣,加強各地教師、學生和家長對競賽的認識。
四、優質科普活動串聯:為鼓勵學生多方探索自我興趣及參與課外活動,表現優異者可獲邀參加當年度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透過活動串聯,持續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
五、博物館場域合作:「青年尬科學」與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共同協辦,競賽期間除為重要宣傳協力單位,亦提供決賽場地,為學子打造一場高規格的科學表演秀。
成果與效益:
1、不少學生因耳聞學校內長姊及師長參加過競賽,進而產生憧憬,並轉化為參賽動機;部分學生甚至因為曾參與過,而熱衷於再次挑戰不同領域主題。我們漸漸發現,第一次參賽的學生,或許是對當年度主題特別喜愛或熟悉;但隨著每年指定主題變換,再次參與的學生動機已轉為挑戰自我。不論是競賽期間或結束後,學生仍持續在線上或現場關心著這個活動。曾有參賽者回饋,經過這次體驗,發現原來自己對科學也很狂熱!
2、由回饋分析顯示,不少學生參賽動機是「自我挑戰與實現」,這意味著這這樣一個平台,確實能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並挑戰所學所知;另一方面,觀察工作坊的培訓實況,可發現透過分組的對戰、思辨、追求與探討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越發積極釐清知識、提問並反思再修正。透過這場試著說服他人的短講競賽,可發現主動挖掘知識的動機提高了,學習參與也變得積極!
3、青年尬科學的目的,不是競賽結果,而是學習體驗。有不少師生回饋分享,最後雖未能獲獎,但長達三個月的學習,經歷四大關卡歷程(文稿撰寫、初賽、複賽和決賽),不只是啟發學生探索科學,師長的陪伴指導,甚至老師們跨學科的交流,都是一次教學相長的體驗。CASE藉由透過提供嚴謹、活潑但不低俗的短講舞台,讓更多體制外的科學啟蒙得以發生。
4、我們尋找並嘗試給予多元媒材,讓學生實際閱讀、觀看、討論及競賽的思辨訓練後,相信能更加瞭解主題領域知識的全貌,並不侷限於課本文字、公式上的說明,而是真的有活用於生活中的可能。以師大附中為例,已將競賽落實發展成為校內活動或教學一環,在學校建立此模式,舉辦校內「科學裙襬搖搖」競賽。顯示在體制內之教育環境也已漸漸形朔新型態的授課方式。歷屆回饋分析亦顯示,學生高度認為賽制設計對於科學學習具有正面幫助效益。
5、青年尬科學的行動,讓喜愛表達的學生能有一個完整培訓和發揮的舞台。學生進入複賽後,將和全臺各地區的學生共聚一堂切磋科學。賽制設計從小組之間的討論、到與競爭對手在相同科學知識上的思辨攻防,都是一層層難能可貴的知識交流。由社群管道可發現,即使競賽結束後,不少參賽者已成為跨區域的共學好友。
影響力與擴散性:
青年尬科學採導師制,藉此可讓老師直接參與競賽,並從旁指導學生,提升參賽者的表現。從說明會開始,便能看到老師主動積極參與,由於認同競賽理念,返校後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較多年的學校甚至組成教師團隊,一同培訓學生,再再顯示了老師對活動的認同與支持。
從歷屆參賽資訊分析,已有不少曾參加過競賽的老師再度帶領、鼓勵學生參賽,如延平中學便建立學長學姊制,由得獎學長一路帶領學弟參賽,並與其他參賽者分享經驗與心得,青年尬科學行動開始有了「傳承」。
此外,歷來賽事重要過程皆使用高清畫質與優質音效製作影音記錄,搭配文字撰稿,以網路及新興社群平台進行傳播、互動與推廣,藉此更有效的深耕基礎,持續拓展知名度。
相關連結:
2017青年尬科學競賽 北一女奪冠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競賽精華 2017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