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52
孫菊君 新北市中和國中教師

美術學思達—讓美感更有感!


在升學掛帥的教育現場,非考科的藝文領域,長久以來不被學生家長、行政主管,甚至是社會大眾所尊重,使台灣學生審美感知與人文素養普遍低落。在功利主義下,學生抱持草率應付心態,缺乏主動積極的學習意願,而非專業師資配課,甚或借課趕學科進度或考試等,都令藝文老師自我價值低落。

雖然有其「哀愁」,但也有「美麗」之處。由於不受考試與進度壓力綁縛,老師擁有充分教學自主,「學思達」教學法可協助學生提升自學能力,而老師更能發展教學創意,持續提供學習資源與進階任務,進行彈性調整,讓課堂真正進入有效教學狀態,啟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於是「美感」與「情意」將不再只是虛幻的口號,而是真切展現全人人教育的立體樣貌。

專案具體內容: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出身貧困,由祖父母教養長大,因為經濟壓力,從未受過正規的建築學教育;知名的藝術家草間彌生,自幼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導致常看見幻覺,她的繪畫作品與她的幻覺息息相關,目前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繼續從事藝術創作,說自己只是一個「精神病藝術家」……藝術美學沒有一定的養成道路,那麼,美術課怎該有固定的教學方式?

藝術的領域超越現實、超越想像,不可思議的故事、人生、創意、幻想、夢境,寫實的石頭、花草、人物……其實每個人每天都被美學環繞。

剛從事藝術教學時,我一度充滿衝勁,但是教學10年下來卻遭遇瓶頸,找不到吸引學生對藝術產生激情的方法。當時,遇到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育理念,改變了我的美術課──美術課不一定非得要「老師講課、學生練習」。


【首創〝美術學思達〞,老師不再碎碎念】

基於對「學思達」創辨人張輝誠老師的教學理念之共鳴,我開始積極投入開發實踐「美術學思達」的啟動模組,以設計良善的異質分組機制,即時獎勵的成就回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老師解析課程編寫自學翻轉講義,以問答題為導向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思辨、搶答、合作、發表,讓不同能力與特質的學生在美術課堂都有發揮潛能、自我肯定的舞台。

在課堂上一直碎碎唸,老師累學生也累,學生根本無法吸收與理解;但以「學思達」教學法翻轉藝術教育後,學生不再視美學為畏途。在我的美術課,俯拾都可以成為素材,關鍵就是「不停切換上課樣貌」,加上組間競賽機制的設計,帶來學習樂趣。例如,以往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竟然開始提筆作畫,還能細數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生平,甚至模仿畫風。

新課綱引導下的美術教學,著重生活美感的覺察與應用。「美術學思達」提供從生活美學出發的自學素材,以「問題」為導向的翻轉講義,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及思辨,將自己和小組的想法加以梳理並練習公開表達。並以藝術史及當代藝術傑出作品,提高學生的專業視野,當學生回到自身的創作經驗時,將可呈現出更多元且更深刻的藝術表現及議題省思,讓美感有感,真切帶入生活。


【三模組,分解美術學思達內涵】

「美術學思達」的啟動模組,包含:
1.「藝術聯盟選秀分組法」:美術課堂的亮點學生,不該只是術科技巧表現突出的孩子,透過異質性分組,每組成員有著「收藏家」、「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長」等身份,讓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關鍵優勢發揮長才,獲得自我肯定。
2.「累進式海螺計分法」:在計分表上呈現團隊表現,透過正向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學習動機及學習效能。
3.「撲克牌加分法」:幫助美術老師在面對眾多學生的課堂現場,可以進行即時回饋正增強的有效互動。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老師僅是主持人】

學生因為分數導向不願意在美術課堂努力,學習意願低落,自然讓美術老師對於課堂管理極為費神,包含:上課不帶用具、不交作業、遲到、秩序吵鬧、趴睡放空……等,當老師在課堂管理的心力凌駕專業課程傳授時,師生關係疏離甚至衝突,教學熱忱不斷被磨損著。

美術學思達之關鍵在教學方法的改變,提供一個看似遊戲的異質分組競賽,提高學習效率,老師不需在課堂管理耗費心神,才有機會教導藝術史、技法、培養觀察力、審美、藝術批評等課程,甚至影響學生主動接觸藝文展覽,動手創作美術作品的意願也大幅提高,從中獲得過去沒有的成就感。

美術課中,我們以學生為課堂的主角,而老師為課堂設計者及主持人,每堂課以5~15分鐘的時間,用「問答題」為引導,將課程內容,解析為適合學生吸收的小單元,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切換不同的學習樣貌:「學生自學」、「思考」、「小組討論」、「上台發表」、「老師統整」。

在術科技法的傳授部分,善用「實物投影機」進行示範及解析創作步驟要領,在小組成員之間,激發強帶弱的共學共好氛圍,讓每個孩子都專心投入課堂,獲得有效學習的經驗及成果。

「互評制度」則由學生參與鑑賞及評比同儕的報告或作品,可以更專注投入課堂,也可進入後設思考,修正自己的學習結果與方向。


【打破地域及學層框架,組成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

基於對「美術學思達」教學法的信念,本人發起召集「新北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一開始的設定就決定不依附任何體制內教育部門從上到下的公辦計畫。自2015.10.5起,定期每月一次下班後的晚間,社群成員於夜間咖啡館空間聚會,共同討論翻轉教育改革浪潮下,「學思達教學法」如何融入藝文科教學,至2017年6月止,已進行超過13次共備聚會。

社群的與會成員,打破任教學科、學層、所在地區、個人身份等教育現場的框架與隔閡,有正式、代理、兼課老師及師培生;有國中、國小、高中、高職老師,大學教授、學齡前老師、畫室才藝班老師、自學家長……等;以美術科為主,卻也有音樂科、表演科、輔導科,甚至地理科、數學科、語文科老師共襄盛舉。週一課後晚間,老師們不遠千里赴會,除了新北市、台北市教師外,更有來自桃園、新竹、基隆、宜蘭,甚至必須搭乘高鐵奔波兩地,來自台中和南投的老師們。所有參與共備的成員,沒有研習時數核予,也沒有誤餐便當及車馬費補助。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一群渴望改變的老師,熱血共聚於週一的夜間咖啡館呢?

這股由第一線教學現場老師,自發啟動的草根力量,吸引著更多老師,排除時空限制,摒除庶事雜務,不需任何官方的獎勵與補助,彼此感染互相支持,討論解決課堂的各項難點。大家真摯的感受澎拜熱血,尋回志業初衷,帶回教學現場滿滿能量,進而發動教學改革,得到與學生互動的無比滿足,那正是身為一個教師在自我價值實踐上最大的肯定。


成果與效益:

1、「美術學思達」最先收其成效的,便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利用設計良善的「藝術聯盟分組選秀法」,將班上學生根據先備能力區分「優勢、中等、稍弱、弱勢」四種群組。對應身份為「優勢——藝術家」、「中等——策展人」、「稍弱——美術館長」、「弱勢——收藏家」。最差也能成為有錢投資或購買作品的收藏家,所以也要培養欣賞美學的品味。

2、選秀程序為由術科能力弱勢的「收藏家」選擇美術能力優勢的「藝術家」成為團隊成員,再由「藝術家」選擇一位有默契的「策展人」,「策展人」選擇「美術館長」合作,如此的分組機制,可以讓學習弱勢者成為「收藏家」級大老闆,對整個團隊產生責任感,而優勢的「收藏家」因為被賞識被投資,產生榮譽心為團隊貢獻能力,促成「強帶弱」的共學氣氛,也由於分散選秀責任,團隊成員自發聚合,彼此更有凝聚向心力及榮譽感。此機制符應108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精神,帶領學生願意自主自動投入與參與課堂活動,讓課堂真正進入有效學習的狀態。

3、教師利用「美術學思達」課堂的分組自學共學之氣氛營造,採取多元的學習樣貌,不僅止於鑑賞審美與媒材技巧之學習,更可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多元能力:自學、文化識讀、審美批判、思辨表達,團隊意識、協作精神、有效溝通、服務態度、環境關懷等。異質分組共學,鼓勵學習優勢學生樂於分享、服務、帶領同儕共同成長,同時激發學習弱勢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的動機,得到為團隊貢獻心力的機會,獲取達標的喜悅與自我肯定。


影響力與擴散性:

「學思達教學法」成效顯著,啟動模組複製性高,社群成員與我個人受邀在全台多校及各縣市國教藝文輔導團(南投、桃園、新竹、宜蘭等)分享推廣,發揮影響力,已促成許多老師主動投入改變課堂樣貌,得到正面評價。

此外,我以「新北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之經驗,目前已協助台北市高中端,亦成立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

一旦嘗試異質分組、自學共學,透過「海螺計分法」營造刺激又有趣的學習氛圍,老師能明顯看出學生的投入,不同以往的課堂風景和學習成效迷人且令人振奮。


相關連結:

美術學思達 孫菊君開放觀課第一人
摸索三年之後的學思達課堂樣貌
教學記事 - 面對學生與家長的態度
「視覺藝術學思達共備社群」專頁
「君阿桑。教學手記。」個人教學部落格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