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31
雲林樟湖生態國中小

四季課程—合歡群峰、單車走讀、原鄉踏查、自主服務


以生態為訴求、全台第一所公辦公營的雲林樟湖中小學,嘗試以山川、田野為師,能讓刺激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膽識與自主性。

曾經,學校所面臨的困境包括1.學校偏遠,社會資源不易進入;2.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師資結構不穩,面臨廢校危機;3.全校約150位學生,弱勢家庭學生佔20%以上。

因此學校發展「四季課程」,整合學校及社區內諸多元素與資源,利用樟湖化石區、樟湖石橋咖啡園區、後棟山茶園……等環境資源;依照年段與六大環境公民素養(體驗、探索、參與、禮讚、關懷、旅行)擬定各年段學習活動。讓學生不只透過課程學習在地特色,更可透過實體環境體驗、小組合作、主題研究等方式,深化課程的學習。


專案具體內容:

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位於雲林古坑深山裡的森林小學,是歷經風災而改建的學校。環繞在茶園間的校園空氣清新,各種紅色黃色綠色的教室有著「馬卡龍學校」的稱號,若是空拍還可以看到學校有著台灣造型的樣子,是雲林縣最美的森林學校。在大自然環抱的優美環境中,本校發展出「四季課程」,引導學習知識課程,從歷史的一條線(安平古堡、恆春古城、石門古戰場、牡丹社事件),到生態一條線(濕地、保育、天然海岸線、鳥類觀察),從戶外找到學習熱情,從真實體驗中回歸學習本質。


【春季──原鄉踏查】

一年級:照片說故事;二年級:照片故事的起承轉合;中年級:文章結構、新聞報導、短片製作;五年級:創意廣告、紀錄片拍攝、故事敘說;六年級:記錄片拍攝、自主規劃展演、傳承;國中:記錄片拍攝、廣告拍攝自主規劃展演、傳承。

透過專題記錄,讓低年級學生認識在地文化,培養觀察、探索之好奇心;中年級學生學習記錄所見所聞之事物,厚植在地認同與主動研究之動機;高年級學生搭配影像記錄課程,進行相關專題研究;國中部學生則在前述基礎上,擇定專題展現公民意識。

針對學生運鏡、剪輯、腳本等專業指導,學校透過專業講師、共同上課的方式,為教師與學生增能。在透過各班小組對話的方式,自行設定主題、取材、攝影,以完成小組作品。從研究中發現,教師與學生多能從中發展自己較有興趣、熟悉的課程,進行專題探究。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有較高的動機,也能引發學生高度的興趣。例如學生選擇樂樂棒球為主題,紀錄彼此的練習過程,不僅是為了自己的青春留下紀錄,也從中凝聚的團隊意識,讓師生間能藉由記錄片的拍攝建立課程的共好而激發出不同的亮點。


【夏季──自主服務旅行】

藉由公民議題探討,讓孩子尋找主題,進行蹲點計畫聯繫。本課程主要讓學生以分組形式,擇定蹲點場域,以打工換宿的的模式,進行三到五天的駐點學習。

教師社群間分享與學生共同討論而發展出一個具有共識的課程主題,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程學習與引導,讓班級產生主動學習與服務的氛圍。教師在此時期對於課程願景、課程轉化與社群經營技巧上較有經驗,因此學生對於校訂課程執行有想法或是不同見解,教師有較高的能力與素養面對,因此教師社群成員開始在個小組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協助每個小組開始去尋找出自己的主題與方向,一起去完成一個新的嘗試與課程發展,讓師生共學成長,也讓教師社群的力量擴散整合學生,達成學校每一個人都是整合型校訂課程發展與創造的一份子。

例如學生在「自主服務旅行」的課程中,開始透過討論來思考要到哪裡去?每個學生可以扮演什麼樣子的角色?教師在過程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透過這樣的歷程來印證對於課程的願景是否可以實現,而教師社群在此時則可透過彼此的分享來建立課程模組,彼此進行分享。

在2017年,全校一到八年級120位學生透過小組、班級討論,擬定蹲點目標,如南澳自然田、花蓮五味屋、縣內農場、LIS線上教育平台等,進行服務學習。


【秋季──合歡群峰課程】

藉由同心圓概念,先帶領學生認識社區與鄰近山系,結合童軍、綜合領域課程,進行統整教學。地點包括認識社區環境、後棟山、大尖山、二尖山、定向越野、校園尋寶、合歡群峰等,並有進階挑戰南華奇萊、楠梓仙溪、北東眼山、玉山科研計畫、多寶格協會登山計畫。

在課程探索階段,屬於「教師主導期」,這個階段,學校以策略聯盟方式,進行登山的試驗課程,教師團隊以社團的方式,結合領域課程,帶著高年級幹部進入山野,進行主題探究。

課程成熟階段,屬「教師適性放手期」,因為「山是一所教室」。老師們思考著,如何讓所有孩子喜歡在這個場域裡上課。因此,教師團隊漸漸的由課程主導者的角色,成為重做山林孩子的引航員,試著將課程慢慢的放給孩子主導,在山野裡,讓孩子盡情的探索與淬煉。因此,此階段的課程我們定義為學生操作課程──分成學習前、中、後,透過結構性的課程施作與引導孩子自編講義與製作簡報,逐步提升孩子對學習的渴望與自信,進而內化為自主的能力。

最後進入課程永續階段,屬「學生主導期」,路雖遠,但我們看到了方向!此階段,我們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持續深化山野教育課程,並被教育部體育署選定中區山野特色學校。

為有效推展校外教學活動,依實施的歷程,前、中、後三個階段思考,提出山野教學規劃與實施過程重要考量事項,並且進一步論述符合優質校外教學理念的特徵,作為檢核審視山野教育的參考指標。


【冬季──單車壯遊】

藉由共同課程演練團體默契,並由各班、各組進行個專題研究探討單車騎乘守則、基本單車維護、車隊行進練習、走讀地點研究……等。校本課程先透過投影片說明單車騎乘之安全守則,其後規劃有補胎、換胎、試騎、路訓課程,讓孩子熟悉單車騎乘與故障排除的基本觀念。

學科課程則結合相關景點融合主題,如自然領域融入濕地生態、墾丁地貌;社會課程融入台灣開發史、鹽田文化、牡丹社事件等議題;語文領域融入五感寫作與廟宇文化等。

以2017年為例,這次單車課程取名堅毅GRIT。老師如此記錄:「到現在即將進入第六天,每個老師都用意志力在撐,翻山越嶺不僅是體力的消耗,從第一天的負責,第二天的團隊合作、堅持、突破、反省許諾……面對一百多個學生,這是生命影響生命的課程,一天24小時,都是碰撞。而老天也很幫忙,為配合堅毅課程,前二天就來了大陸冷氣團,寒風加上刺雨,第三天竟然是強大的落山風,第四天開始76公里的山路,上上下下,挑戰的不只是體力,每個學長更是頃全力協助學弟妹。而今天轉山課程,就在地形雨的協助下,一群人躺在草地上,讓雨打在臉上,前所未有的體驗,只能說每天都精彩。」

課程中,我們發現偏鄉孩子較沒有自信,對學習沒有專注力,此次計畫藉著單車課程走出教室,閱讀自己的生命光輝。目標讓弱勢孩童藉由這單車壯遊的活動幫助他們走出書本、成功追夢,實現生命中的無限可能。活動前練騎、現場踏查、資料蒐集、簡報製作教學、手冊編輯;活動中教師們分組訓練主題解說探索、小組合作;活動期間帶領孩童們心得寫作分享、作品展示、經驗傳承並在旅途中要不斷的反省、對話,透過生活的自理與自主,讓服務賦予偏鄉弱勢孩童生命力,也讓彼此激勵與互助,讓學生思考生命的內涵。透過戶外研究課程發展工作坊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建立為戶外教育課程,建立偏鄉創新教學永續性的基石。



成果與效益:

1、春季──原鄉踏查
藉由專題記錄,可讓低年級學生認識在地文化,培養觀察、探索之好奇心;中年級學生學習記錄所見所聞之事物,厚植在地認同與主動研究之動機;高年級學生搭配影像記錄課程,進行相關專題研究;國中部學生則在前述基礎上,擇定專題展現公民意識。相關成果並呈現於公民新聞網中,作為歷年來的資料累積。

2、夏季──自主服務旅行
自主服務,學生學習在打工換宿、自主學習的方式下,在服務業、農業、教育業等各行各業不同的運作模式中,轉換角度去省思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扮演與參與。例如在南澳自然田裡,學生除了得學習自我照料,還得在農耕生活中體會自然農法與慣行農法的差異;在LIS線上教育平台中,學生則思考如何利用網路科技與個人專業,提供社會更多教育公益資源。除了科學原理外,如何用逗趣的方式展現,都需要相當的文案能力。

3、秋季──合歡群峰課程
在合歡群峰課程中,透過小組合作、解說員培訓,讓國中小混齡編組,認識自我角色,積極參與課程。結合學生高峰經驗,培養學生自我挑戰之毅力與決心,讓每個孩子在互助合作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與同儕。因此學校還透過楠梓仙溪、奇萊南華行程作為挑戰課程,多寶格協會登山陪伴作為社會參與課程,讓孩子除了自我實現以外,更能發揮社會參與,積極助人之精神。

4、冬季──單車壯遊
單車走獨,我們利用踏查、走讀課程,讓學生對於知識面的內容,有更多實際的認識,並從中產生知識的圖像概念。啟發激勵學生:六天的時間我們必須從雲林古坑抵達屏東墾丁,期間我們還從車城繞行阿朗壹、旭海、滿州,這麼艱辛的路途為的是讓孩子從中學習自我挑戰,如同長跑一樣,我們都會有停下來休息,再也不想上路的念頭。但透過每一次目標點的設定,孩子們逐一拉長自己的行車路徑,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學校也在此高峰經驗中,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同學,看見更美好的土地、同儕、自己。



影響力與擴散性:

2012年,樟湖國小學生人數僅剩30位,轉型為樟湖生態學校後,人數逐年增加,2015年學生人數成長5倍,突破了150人,成為雲林縣古坑鄉第四大學校。自從2013年本校轉型生態教育至今,超過百篇媒體報導,成為全國關注焦點。

相關課程吸引許多團體參訪,並獲得人事總局治理標竿績優單位、教育部卓越學校、國教院前導型學校、教育部特色遊學學校、教育部活化校園特優學校等殊榮。



相關連結:

樟湖華南轉型實驗中小學 展現特色教學
走過森林的孩子
樟湖國小部攀登百岳(合歡山北峰)
雲林縣 樟湖國中小 特色遊學介紹
小學生辦攝影展 展現樟湖特色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