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小一開學日起,每天閱讀一本書,二年級500本時拍照留念
校園周邊的五千操場,成了平日最佳的戶外教學場域
校園的農事體驗,融入各科教學中,也磨練了心志,鍛鍊了體魄
偏鄉小校的低年級幾何課,就是可以這麼的靈活創新
動手實作,總是讓校園裡充滿了歡樂與朝氣
農事、加工、行銷,促成了十天環島畢旅,還登上了人生中第一座百岳
學生人數不多,但就像個大家庭感情融洽,也常共同參與課程的進行
雖然年紀小拿不動鋤頭,仍然可以用剪刀、鏟子進行綠色工程
No. 72
新北坪林國小創意教學團隊

漁光自立自強大作戰三部曲


翻轉教育的契機在偏鄉!孔老夫子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們的教育卻一味向智育傾斜!未來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難道我們還要靠菁英來苦撐整個社會嗎?我們應用多元智能的觀點,發展每個孩子的優勢能力,我們以勞動為課程主軸,用課本所學到的知識轉化成高品質的產品,讓孩子體驗自立更生的甘苦,更藉此完成10天環島畢旅的壯舉。偏遠小學學生人數少,高師生比的優勢更適合發展適性教育,每一個孩子都不應該被放棄!

老師們群策群力貢獻所長,用自己的多元智慧當成鷹架,去建構孩子們的多元智慧,提供多元發展的平台。將師生潛能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偏鄉夢幻特色學校的烏托邦。我們努力展現孩子無限的動能,試圖在一般家長仍迷信成績代表一切,老師怕多做多錯的保守環境下,扭轉世界!


專案具體內容:

我們利用體驗教育的概念,嘗試著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帶學生實踐體驗教育的思維。「勞動」,是我們的教育主軸,隨著實地去做,身體力行的過程,讓學生去體悟人生。

我們利用綜合活動社團課程,部分上課時間及假日,從開心農場為起點,從零開始;墾荒、整地、除草、施肥、播種,收成,讓學生體悟務農過程中的辛苦,領略從頭至尾,將一件事圓滿完成的成就感。並讓學生感知可用耕地過小的限制下,唯有將有限的收成進行加工,做成一系列的食品,如洛神花蜜餞及果汁、情人果、泡菜、蘿蔔糕等,提升其農作物的附加價值,透過網路等各種管道行銷出去,更利用與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結合,試圖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所籌經費,做為校外教學的基金,體驗創業的甘苦。

最後依據親手掙得基金的多寡,每個學生以學校課程內容為藍本,上網搜尋相關的資訊,自己規劃校外教學的路線與場域,自己擔任這些景點的導覽解說員,達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在小學六年的求學生涯中,能夠「走讀台灣」,有個難忘的環島學習體驗經歷,這就是我們的「自立自強大作戰三部曲」實驗課程!


【自立自強大作戰首部曲】

由認養菜圃開始,透過網路資源搜尋、圖書館館藏瀏覽、向地方耆老與專家請教等方式蒐集資料,以「勞動」為核心概念,學習耕作技能、考驗耐心、毅力、學習合作,團隊分工,最後將辛勞過程及成果於部落格展現、上網拍賣、以所得規劃校外教學活動。


【自立自強大作戰二部曲】

校地有限,能投入種菜的時間也有限,當學生感悟到辛勤的成果不若想像中豐碩時,二部曲因此誕生。我們帶著學生把洛神花從一顆種子,種到開花結果,然後親手加工做成蜜餞和果汁。我們將高麗菜做成泡菜,將青芒果製成情人果,也學會做XO醬、蘿蔔糕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當我們把這些成品親手賣給來漁光的遊客或透過網路行銷,其間的話術與文宣,膽識與應變,都是課本中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自立自強大作戰三部曲】

我們校園中有無數寶貴的自然資產,美麗的青楓、油桐花,三月的櫻花、五月的螢火蟲,夏末的鍬形蟲,冬天的台北樹蛙,我們拿這些素材來創作,透過專業人士的指導,漁光在地的畫冊、月曆、攝影作品、書籤、葉拓、陶藝品,透過學生的妙手和巧思,都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創商品。


【自立自強大作戰最終曲】

自力賺錢,讓學生在國小階段就能體會父母賺錢的辛苦;環島教學,讓國小階段的學習歷程豐富圓滿,讓學生看到不同的世界。課程執行中,我們仍然很重視學生的課業,安排了這麼多課外體驗活動,原本的功課並沒有偏廢,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增強,能主動探索學習,並得到全體家長的大力支持。

過去,我們成功的利用以上的課程架構,在五年級進行了4天3夜的府城文化巡禮,更在六年級畢業之後的暑假,安排了10天的環島畢旅,由學生規劃行程,決定路線,以走讀國小課本為藍本,其間造訪了台灣地理四極點,橫掃各大夜市,遍嘗CNN專題報導台灣40大小吃美食,圓滿了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歷程。


【用啟發的方式 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樣子】

突破偏鄉教育的困境,其實可以從引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開始。拿畢業旅行來說,一開始,老師只發下種子,並告訴子們:「種菜吧!我們將帶著成果去畢業旅行!你們的成果,可能是零,也可以是無限大!」然後有計畫性的,讓學生知道務農的辛苦,再進階做農產品的加工,讓附加價值倍增,過程中隨時和課程結合,讓學生了解課本上的學理,也能轉化成實用的產出。最後透過大量的勞動過程,讓學生體會一件事從好玩有趣,到辛苦、到痛苦的真實歷程。如此大費周章帶孩子動手實踐的目的在於:「孩童會非常珍惜與把握這趟旅程的每一分每一刻」,因為,就連導覽手冊,都是每個人以課本為藍圖,自己規劃,然後透過協商討論,最後才決定最後的路線。畢竟,所賺取的旅費有限,一點也捨不得浪費啊!

很多人願意投入物資,但實際上偏鄉缺乏的是更多時間與心力的投入。而且,主流社會總是用文憑主義規格化的標準去看待每個人的可能性,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意後,才來補救一群被定義出來的落後者,這是本末導致的教育與向智育傾斜的價值觀,孩子不該像是工廠產品般的被管理、被規格化,而是該用啟發的方式去引導他找到自己適合的樣子。



成果與效益:

1、不只種綠豆,還要參與植物生活史
從過去到現在國小的自然課程中,都常見到種菜的單元。以種綠豆為例,整個單元的進行,其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即使學生在這單元進行中,有實際將綠豆泡水、經歷發芽、長高的經驗,但隨著單元的結束,疏於照顧下,綠豆枯萎、無疾而終的比例卻相當的高!這無形中似乎在傳遞著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的負面教育信念。

如果學生都能從頭到尾參與了解一種植物的生活史,在照顧的歷程當中所遭遇的所有問題,包括土壤的特性、季節溫度的變化、日照長短與強弱、氣象、自然環境中產生的天敵、掠食者,都將成為學生關心的議題與學習的素材,更是成長的養分。這期間培養的細心觀察、耐心等待、用心付出,對環境的關懷等,更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禮物。更遑論看見自己努力付出的辛勞,隨著植株成長茁壯、開花結果,此刻無論是煮一碗香甜的綠豆湯,或是來年再次種下,體驗植物的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這種成就感,都是學生未來成就大事的無形資產。

2、三年級到六年級,從辨識植物到珍愛家園
比方說,選擇了種洛神花這個主題活動,直接可由三年級「種植蔬菜」單元出發,在除草的時候,必須學會「植物的身體」,辨識不同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形態與分類,以免誤除。遇到會吃植栽的蝸牛與昆蟲,鬆土時看見的雞母蟲和蚯蚓等生物正好是認識「動物」及「昆蟲王國」等單元的機會,可以好好的觀察其型態、構造、習性、運動方式。有了中年段完整的種植經驗後,了解植物的生活史,進到高年段「植物世界面面觀」,栽種技巧也進階到植物的繁殖方式,把前一年的洛神花種子重新種下,體驗生命生生不息的循環歷程。同一時間對菜園間出現的動物,也有更深的認識與理解「動物的生活」,知道動物的運動、覓食、如何適應環境,如何保護自己,甚至學會尋找有害動物的天敵,進行生物防制法保護我們的植栽,而不用到農藥這些有害環境及人體的物質,這又是六年級最後一個單元「珍愛家園」所想要灌輸的觀念。

3、洛神花與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的接軌
種植洛神花,除了生物方面的學習,也同時學到其他的自然單元:從「空氣與風」、「天氣」到「天氣的變化」,學生學到空氣流動形成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風向與風量,了解氣溫和雨量對植物的影響,學會看氣象報告,掌握適合播種的時間,進而掌握颱風、雲圖,以便在大氣變化造成天然災害前進行防護及預防措施。從自然界的觀察,學生也學會了「水的變化」,知道澆水的適當時機,也觀察到水的蒸發、凝結等三態變化,除了課本提到用鹽+冰塊的方式製造負10度的低溫來檢視霜的形成,更可以進一步加個大臉盆、平底鍋,放入洛神花果汁做成炒冰,簡單多個步驟,讓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課本知識相結合。學會「觀測太陽」、「月亮」,知道要把洛神花種在日照強烈的地方行光合作用,也觀察到日照隨時間和季節有所不同,更從月亮的觀察知道月形的變化規則,進而理解先人創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智慧。

「運輸工具與能源」讓小朋友在種植洛神花的經驗當中,體會太陽所提供給大地無窮盡的能量。為了在室內保護脆弱的幼苗,學生學會了組裝植物燈,學會「電路與燈泡」,知道怎樣串聯燈座,怎樣連接電路與開關,「光」的利用,直接應用光的照明,縮短種子育苗時間,強化幼苗生長。「時間的測量」中,學生學會大自然時間的規律性,更會細微的去體察動植物的變化與時節的關係。

為了讓種植洛神花的工作更省力,更有效率,「水的現象」中學到的虹吸現象、毛細現象及連通管,可以幫助學生建構自動供水系統,在乾旱及放假的日子裡,可以保持植物的供水無虞。「空氣與燃燒」單元,學生學會大自然中的氧氣都是由綠色植物製造的,「力與運動」、「簡單機械」單元,小朋友體認到怎樣把鋤頭的動能轉化成力,並利用槓桿原理來省力。「變動的大地」中,地表土壤的風化,流水的作用,讓學生知道怎樣的土壤是肥沃的,「水溶液的性質」教會學生溶解,了解要添加什麼東西來保持土壤的肥份與控制酸鹼性。

等到收成的季節,我們帶領學生把洛神花果實製成蜜餞或其他料理。「防鏽與防腐」、「熱與生活」單元的知識立刻可以得以應用。

國小自然科領域中,知識地圖架構可分成31個大單元,光利用洛神花進行的相關單元,就超過二十個之多,會這樣規劃,主要是希望把整個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想做的事,想解決的問題,和課本的單元產生連結,無縫接軌,當學生為了強烈的動機想要知道某些知識,有意義的學習即從此展開!



影響力與擴散性:

把菜園當成教學基地,竟可以結合自然領域絕大多數的單元,並融入國語、數學、藝術與人文、綜合等課程,貫串全校區所有學生的學習。這種除了九年一貫基本課程之外,還涵蓋了品德、生命、家庭、資訊、生涯規劃、閱讀素養、戶外教育等議題的全人教育教學模式,更可以複製、拓展到全國的偏鄉小校,畢竟,偏鄉的困境,太類似了!

在偏鄉其實有許多自然資源與機會,是都市的快步調生活中講求速成所不可能獲得的。既然如此,設計教學時更不該只想著如何讓偏鄉的孩子與都市競爭或是融入都市,而是要能夠幫助發展學生自力更生的能力。這樣的理念的核心就是擺在「以家為出發點,為家鄉融入新活力」,甚至,如果偏鄉學校發揮更大的功能,可以讓孩子把所學的知識可以帶回家中,幫助家中的經濟發展,一旦偏鄉家庭生計得到維持,偏鄉小校才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相關連結:

漁光國小誰來午餐? 小兒科醫師把世界帶進教室
拍片紀錄偏鄉教育 獲獎重燃山野「漁光」
「山野中的漁光」獲教育金像獎 師大社教與世新跨校拍攝
偏鄉無須被施捨!學童也能自力更生
留住漁光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