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60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


隨著全球化競爭來臨,3R基本能力、4C能力及ICT能力的整合,深深影響人才素質的優劣,現今國際教育,也開始朝向學生跨域整合、溝通協商、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培養。可惜國內體制內學校,要讓學生混齡、跨域,做一次整合性的學習並不容易。

作為肩負「全民科教」任務的單位,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跨越「科學」範疇,邀集國內從國中到大學,教育現場優秀的專家及教師,試圖在校園外,建構一套青少年人才培育新模式,培養青少年具備自主學習、分析思辨、系統思考、關懷世界、團隊合作及溝通表達能力,不受限區域、經濟、種族或性別,提供學生公平及創新的學習機會。


專案具體內容:

本計劃採主題式專題探究模式,導入團隊共創、系統思考、設計思考等方式,引領學生自主思考研究議題,並以混齡(國一至高一)的團隊組成,激發合作學習的氛圍及態度,並規劃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等領域之研究方法的訓練,建立學生對後續研究架構的系統性認識,以知敏覺課程的體驗,了解五感對於判斷事物及做決策的影響,並安排簡報設計、影片剪輯等表達力課程的訓練,讓學生得以明確、具體的呈現研究成果重點的技巧。

此計畫屬國內首創,無可供參考案例,因此規劃初期,我們舉辦開放空間論壇(OST),廣邀關心青少年人才培育者自由報名參加,共有學者專家、科教教師、非科教教師、國中及高中學生、專業人員(會計師等)近百人參加,各自提出關心議題及看法,經彙整形成本計畫核心內容。

學生在成果發表時以計畫書、簡報、口頭發表、海報、影片等,來呈現研究成果,課程的設計融入科技及人文的精神及素養,以培養中學生跨域整合的能力,達到自主學習、分析思辨、系統思考、關懷世界、團隊合作及溝通表達力的展現。


【申請參與計劃:書面審查與面談審查】

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想做的動機,因此想參加本計劃的學生,要先通過書面及面談兩階段審查。

書面審查時學生要提出「計畫申請書」,包含「自傳」、「構想書」及「推薦函」,觀察學生的參與動機、個人特質、科學素養及關懷視野。

面談審查著重於「表達、邏輯、組織、創意、責任、積極、自信、聆聽及團隊經驗」等面向,另外個人部分會增加臨場創意題的反應、團隊部分則規劃任務給予達成,以觀察學生的特質及表現,發掘更多具有潛力的學生。


【組織團隊的核心小組】

本計畫的教學團隊,以同心圓向外擴散,先成立核心小組,確立計畫目標及架構,繼而擴大為規劃小組規劃課程,最後再擴大為執行小組實施課程及隊輔。組織成員特意採跨域背景,包含:科學、數理、工程、藝文、語文、英文、歷史、音樂、美術、社會學等領域專家或國高中職教師,提供學生做專題研究時,各領域的專業協助及建議;另外,雖多數成員位於北部地區(基隆、台北、新北),但也特別邀請中南部(新竹、台中)及東部地區(宜蘭)的教師加入,擴大輔導全國各地學生研究專題的能量。


【專案主題設計、分組方式與引導教學】

課程內容結合團隊共創、系統思考及設計思考精神,讓學生透過團體意見的交流及分享,建構對自己或他人有意義的研究主題,利用系統思考嘗試分析冰山下的結構與心智模式,利用設計思考理解使用者的觀點及立場,找尋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在分組時,打破班級及年級的限制,每組5位,成員由國一至高一學生組成,老師擔任引導者及協助者角色,適當的提出問題或建議,讓小組討論得以延伸或聚焦。師資群組也由來自北、中、南、東各地以及不同領域的教師組成,每組安排2~4位輔導教師協同觀察,以提供不同面向的意見。

課程中,更善用網路社群,分別成立師生交流社團、師資社團,前者要求各組定期上傳進度及心得,在同儕學習氛圍中加強自己學習步驟,後者利於即時線上課程討論、輔導經驗分享、特殊個案研究等。

每堂課會先進行短時間的引導教學,接著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發表、提問回饋、修正再討論,以不斷循環發散、收斂的過程,聚焦出研究主題,過程中,每組配置有2~4名理科及非理科背景的輔導老師在旁引導(不予指導具體做法)。上完4天思考性課程後,各組完成專案初稿及自擬執行進度表,即交由各小組自行執行,本館提供研究費用的協助,並與輔導老師定期開會討論,透過FB社群回報週進度,2個月後驗收成果。

各組完成草案後安排一場募資平台的體驗,讓學生在公開場合中,分享自己的研究雛型及預計執行方法,從聽講者的提問或建議中修正計畫原型,讓研究構想更具可行性,也能從中觀察其他學生報告的展現方式,學習到一些有效的溝通表達技巧。


【評量非傳統紙筆測驗,以成果發表為主】

本計畫主要目標非增加學生領域知識,而是培養跨域整合的學習能力,故不使用傳統紙筆測驗來驗收成果。課程期間,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所得,各課程結束後,規劃小組會擬定課後回饋單,採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反思課程的目標及自己的收穫,以「後設學習」方式,讓學生能不斷思考學習的目的,達到自主思考的目標。成果發表時,亦邀請外部專家針對發表內容提供建議及看法,作為他們研究改進的參考。

另針對學生的研究成果,我們設立「最佳創意獎」、「最佳表達獎」、「潛能無限獎」、「科技創新獎」、「藝術展現獎」、「團隊合作獎」、「研究永續獎」及「傑出研究獎」等團隊獎項及「熱情奉獻獎」、「跨域菁英獎」等個人獎項,邀請教育、科普、科技、行政領域的外聘專家擔任評審,提供學生發表後的回饋及評量,鼓勵學生認真投入。



成果與效益:

1、參與「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後,2017年有3組學生決定嘗試自辦營隊,以「提升學員學習興趣」、「建構Maker能力」及「培養創新思考與系統思考能力」為目標。營隊執行過程中,參與學員的正面回饋,給予他們很大的成就感。計畫結束後,他們充滿自信與熱情,決定繼續將課程理念推廣分享給更多同學。


2、有學生提出目前學習方式過於無聊,希望結合遊戲進行學習,在一個月內自學JAVA語言,將理化課中氧化反應改寫入minecraft電玩遊戲中,以遊戲方式帶入理化單元的學習。此外,多數學生相當投入小組研討,也接獲家長跟輔導老師反應學生經常視訊討論至深夜不倦。成果發表會後,超過半數組別主動規劃後續研究或推廣,如主動改版minecraft氧化模組,成立FB社團鼓勵有興趣的人開發更多有趣的學習遊戲等。

3、本計劃執行至今2年,學生優異表現也獲教育部關注,邀請2017年「S.MAKER」及「遊戲應用氧化反應」這兩組學生於本(106)年8月30日跨大部務會報中進行分享,會後接受媒體採訪,侃侃而談他們的理念及收穫。另外,「中學生開放式學習論壇」這組學生,在成果發表後,深感擴散理念之重要,主動參與其他活動徵選,通過層層審查,也成為2017「泛・知識節」的講師,分享他們在本計畫的學習歷程與成果。

4、實作與反覆回饋修是設計思考的核心手段,以「自辦營隊」的學生專案為例,從課程規劃、招生報名、材料準備及試做、場地布置……等皆由學生獨力完成,輔導老師從旁觀察及適時指導,營隊結束後隨即召開檢討會議,紀錄過程、結果及分析成效,將歷程製成影片及簡報。從學生成果發表時的分享,明顯發現他們在團隊合作、表達溝通、規劃設計活動等能力,都有極大的進步。

5、為提供學生學習的永續性,本計畫針對參加過且符合計畫年齡層的學生設有進階組徵選機制,提供有興趣的學生持續學習機會,高二以上的舊生規畫服務志工的回流機制,讓他們以學長姐角色,協助計畫進行並與新生進行經驗分享,在2017年執行過程,發覺志工學長姊的回流服務,更可激起學生社群的自主聯繫及交流,提升他們學習視野及廣度打破學校藩籬,更貼近真實學習的樣貌。

6、2016年學生提出:公共飲水、海洋發電、夜市廢水處理、河川水質檢測或改善等5項專題研究的初步解決方法與模型,了解水資源永續運用理念。2017年學生提出:發展國際化線上平台、結合Minecraft設計理化模組、自製繪本探討改善師生關係、以OST進行開放式學習論壇、學生自辦營隊來提升學習興趣、建構Maker能力及培養創新思考與系統思考的能力等,共8項專題研究成果,呈現他們對理想學校願景的努力。



影響力與擴散性:

科教館作為媒合各領域優秀師資及學生的平台,透過辦理教師共識營,讓對本計畫有興趣的老師了解計畫理念及建立教師社群,藉由社群互動、不同領域教師間的互學、共備,持續開發及調整課程內容與方向,兩年來參與師資群已超過70人。

透過FB建構教師社群及學生社群的交流社團,讓師生們互相分享新的資訊,在永續學習中,透過社群的凝聚力促進學習者不斷成長。

為與一般大眾分享,架構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tsec2016/),定期公告學生學習的歷程,除宣傳外,也透過網路傳播的影響力,達成群體共學、相互共享的學習氛圍。兩年來關注本計畫民眾已超過4,000多人次,且持續成長中。



相關連結:

課室外的跨域學習-從2016年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談起(上)
課室外的跨域學習-從2016年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談起(下)
2016年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科教館青少年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