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29
李郁璇 高雄新光國小教師

古典旋律與文學想像的浪漫相遇


談到對古典音樂的認識,總讓人有正襟危坐,甚至些許的距離感。

而三年級的《聖桑與動物狂歡節》課文,卻讓我有不同的想法。因為是新詩所以字數不多,但要從內容對音樂家以及樂曲產生共鳴,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國小教師面對教學素材,糾結於要補充或捨棄的難題。因此我在課程設計上從「情意」切入,讓學生了解聖桑的性格以及生活背景,熟悉這位人物之後再進入樂曲欣賞,果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國小中年級的學習節數中,音樂只佔了29節中的1~2節課,能否因為語文教學將音樂欣賞融入生活體驗,是我努力的方向。未來,期待學生無論接觸何種曲風的旋律,透過認識作曲家、運用聆聽策略轉化為文學想像,寫出獨有的音樂故事。


專案具體內容:

一篇國語課的課文《聖桑與動物狂歡節》,如何能真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只是這一篇,我希望採用與本課類似的衍伸整合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融合相關科目,使學習更全面,也更深入內心。

講述這篇《聖桑與動物狂歡節》課程時,我決定先進行一個「不打開課本的語文課」。聖桑是一位古典音樂家,因此在課堂上,我先藉由觀看影片,讓學生了解聖桑的生平事蹟與獨特性格,學生在觀看時必須做筆記,寫下影片中讓他們產生深刻感受的片段、心得、以及他們對聖桑的性格推測……等;接著播放他的音樂,古典音樂在聆聽中默默的進入學生耳中,也讓音樂家進入學生的內心中。

學生從聆聽開始、觀看影片觀察作者、探討不同歌詞間的差異、藉由了解作者在回頭分析課文,進入寫作課程,之後我們舉辦書展與音樂展,讓學生介紹解說聖桑生平的創作,將《聖桑與動物狂歡節》課程成為一場讓學生覺得有趣、且學習成效超越只閱讀課文的國語課。


【在語文課中融入藝術人文(古典音樂)】

想要理解聖桑,我先利用網路影片的播方,讓學生主動觀察並發表音樂家可能的性格或興趣(預測),然後我再進入聖桑的介紹──博學多聞的聖桑,擅長將身邊觀察到的事物,化成單純的曲風並賦予生命力,與當時的音樂主流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等,都成為譜曲的元素之一。

除了觀看影片,還要多多聆聽他的作品,因此在課堂上,我選擇撥放《化石》與《天鵝》。《化石》與《天鵝》是兩首截然不同的樂曲,可以增加學生聽覺感受的衝擊性。

a.《化石》清脆明亮的木琴聲,結合眾多知名歌曲如:莫札特小星星的變奏曲,也引用了自己的《骷髏之舞》所完成的創作,更呼應課文內容提到「睡了千萬年的化石,和著清亮的木琴跳躍」,機智詼諧的旋律深受學生的喜愛。

b.《天鵝》音樂一播放,學生馬上沉浸在優雅的旋律中,請他們閉上眼睛感受聖桑描寫什麼動物的形態?如果音樂有動作,請學生用肢體表現出來。

課程至此,我們都尚未打開課本,但學生因為聽覺與感受度的提升,對於聖桑卻已經建立了情感。


【六星級寫作法,並分享自己的創作】

當學生專注投入在學習中,過往的賞罰制度成了多餘標籤。浪漫的音樂與文學的相遇,就在課堂的激盪下,迸出美麗的花火。誰?還需要爬格子作個別的圈叉標記呢?

學習聖桑之時,我們深入古典音樂的感受,在聆聽兩首古典歌曲後,與課本描述的文字做比較教學,之後,我製作了「六星級寫作法」,學生在課堂上理解「重點」、「事實」、「想像」、「動作表情」、「對話與獨白」與「情緒想法」之間的關係後,運用這六重點形成的「六星級寫作卡」搭起寫作鷹架,讓課文的聖桑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動人的旋律激發學生創作的想像力,學生在教室彼此交流自己創作的音樂故事,為聖桑音樂展做解說與暖身。

完成音樂書後,學生對於聖桑以及樂曲具備一定的認知,當在教室做交流分享時,面對同學不同的提問,我看到了一種自信的眼神。因為課程設計完備了學習的樣態:認知、情意與技能建構課文的立體感,聖桑彷彿離我們好近;古典音樂好親切。


【書展暨音樂展,融合科技製作互動式白板】

接著我們舉辦聖桑書展暨音樂展。原教室前排有一環繞木板,供學生休憩聊天使用,教師布置美化後成為互動式的書展交流區。

學生製作互動式音樂書展的邀請卡,邀請行政同仁、學年的老師進入聖桑的音樂展,到班上參觀書展;展前,學生忙著確定音效播放正常運作,並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介紹聖桑音樂,學生將選取聖桑音樂集,在互動電子白板中呈現。當天參觀的師生可以點選想聆聽的歌曲,讓班級學生做介紹。從作者的生平背景,到曲風旋律的特色,做詳盡的解說。當天最令人驚喜的是校長與主任都來聆聽學生的分享,在互動過程中我發覺:自信就是學習的力量,沉穩卻無比強大。


【教學特色整合說明】

1、以情意激發學習動機
從人物故事感受樂曲的張力:不打開國語課本,從真實的人物介紹中理解靈感的創作來源。

2、讓樂曲在想像中奔馳
學生運用「寫作卡」發表:聽到《化石》的旋律時,「情緒感受」是刺激、痛快,「想像」就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

3、課文是語文的載具
當學生對於音樂家有感,再回到課文做偵測,進一步與自己的想法做比對覺察,更具穿透力。

4、製作聖桑音樂書
介紹聖桑生平、性格分析表到介紹代表作,完成一本獨一無二的音樂書。

課堂上我使用以下評量工具:

1、聖桑的生平閱讀筆記
推論聖桑的性格與興趣的邏輯性是否適切,從作者的性格中判斷課文對於聖桑的博學多聞有無呼應之處。

2、六星級寫作卡運用
能選擇一首旋律,運用六星級寫作卡:事實、文學想像、動作表情、對話獨白或情緒感受,用文字流暢表達。

3、聖桑音樂書的製作以及分享
同儕分享前,老師分給每人三張豆豆貼紙,書寫自己的座號。在交流過程中,給最心儀的作品一張貼紙作為鼓勵,學生也能根據貼紙上的座號對同學表達感謝。

4、六星級寫作自評表
教師製作六星級寫作印章,完成一段文章之後讓學生自我評量,運用到哪幾種寫作策略並打勾。


【顛覆國語教師手冊的教學順序】

閱讀課文《聖桑和動物狂歡節》,因為編輯字數限制較難感受其文章溫度,若又用宣告式的教學法,不但無法讓學生產生興趣,課程結束後也僅是淡淡的記憶而已。反之,先帶著學生體會古典音樂的美好,認識聖桑學習精神並跳脫傳統編曲的框架,更是人生哲學的另一層次。再回到課文內容咀嚼生字新詞的概念,學生對這一課的學習印象更深刻。



成果與效益:

1、從對文章寫作沒有概念,到熟悉六星級寫作卡幫助自己完成音樂書,學生看到自己進步的感動與成就,勝過於旁人言語稱讚,這是我想要協助學生達到的一種內在成長的喜悅。

2、如果藝術一種美,文學更是動人。美感教育目前正引領一股風潮,然而「美」的核心就是一種秩序,也許是色彩比例、結構次序甚至韻律節奏,從不同領域的學習中,讓學生認識美、感受美,最終創造屬於自己的美。

3、「老師!除了課本介紹的聖桑之外,我還能到哪裡找資料?」「老師!下課可以播放動物狂歡節的歌曲嗎?」在課程進行的這段時間,我們彷彿被聖桑給包圍了。一種達到學習的高峰經驗,所產生的擴散效應,我竟然也被深深的影響著。
這份教學的感動是學生創造並給予我的,我不由自主的想要與他們一起共同成長。以更高的角度來看,我不是看著他們自主投入參與,而是連我也一起被這份課程所吸引。因為音樂與文學的相遇,我真正體會教學相長。

4、當作業不再只是老師批改的一部分,那麼學生會更願意承擔學習的責任。
我常常將作業的「高度」提升,有時這份作業練習是為了拯救台灣三年級小朋友的造句(可以向他們學習模仿);有時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件排汗運動衣,是為了讓世大運的選手有更好的選擇…。
做作業的理如果只是交給老師改,我們怎麼能期待激發學生的使命感?這份聖桑音樂書製作,就是希望介紹給全校的師生閱讀。跳脫出「學生」的被動框架,賦予積極性的責任,我發現學生的眼神閃閃發亮。

5、如何將聖桑有條理的介紹給聽眾,必須將前置作業規劃完整。表格設計幫助自己口語表達,將「生平事蹟」、「性格」、「興趣表現」以及「創作曲目」,透過訊息整理有脈絡的呈現,這就是學習的鷹架。

6、六星級寫作法的練習,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寫作如果只是平舖直述事實,較無法深入人心產生共鳴。但運用情緒感受、文學想像或對話獨白,能增加內容的可讀性與精采度。老師也製作六星級寫作印章,將這幾組語詞蓋在便利貼方便學生做自我檢測。

7、作業的高度提升,賦予學生自我使命感,教師建置一個平台讓學生將作品推廣出去。原本屬於內在的寫作練習,也能透過口說給參與的師生認識,一舉數得。內向的學生,因為有同學的帶領,分享不再令人卻步,同儕的影響就像一圈圈的漣漪慢慢擴散開來。
學習準備充分,口說發表才有意義,分享跨越舒適圈,內在動機是勇敢的最大推力。



影響力與擴散性:

1、分享在臉書不公開社團「溫老師備課party」,引發後續的教學討論,還有老師提供更多的補充教材給大家。

2、李郁璇老師的教學分享超過100場。

3、李郁璇教學blogger:http://daphne36.blogspot.tw/2017/08/blog-post.html,已有61,541人次上網閱讀。



相關連結:

聖桑 Saint-Saëns - 化石《選自-動物狂歡節》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古典旋律與現代流行的相遇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收錄至翰林版三上教師手冊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