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93
鄭漢文 臺東桃源國小校長

培養孩子走出部落的能力,走回部落的情懷


從蘭嶼東海國小、台東新興國小,目前服務於台東桃源國小,實際已服務超過35年。教育中的部落文化學習,以及教育和部落家庭的連結,是最重要的方向。

原住民偏鄉國小並不像大多數都市小學一樣擁有相對多的師資資源會社會教育資源,我們藉由參與線上均一教育平台強化孩子的學習面向,另外,部落文化與教育的連結更是重點。

台東延平鄉桃源國小,今年8月正式成為全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實驗小學。我們希望培養孩子有走出部落的能力,但是又有走回部落的情懷,也就是他的品格,因此去年決定要申請公辦民營,用美國的KIPP的辦學理念來申請公辦民營的學校。教育課程中,做陷阱、射箭、祭典儀式,打耳祭、嬰兒祭等部落文化學習,也列入課程學習中。


專案具體內容:

我們現在談多元文化,但是課本裡面呈現的是廟宇,廟宇的建築、結構、象徵,對原住民而言,它是異文化,多元文化,其實都是從己身文化認識起,才會產生文化差異。

原住民族的文化裡面有高度的智慧在,這些智慧不是在主流社會裡面考試用得到的,原住民從小就是由父母、祖父母帶著去山上種樹、田裡種地瓜樹芋、下海抓魚,這種勞力的辛苦,新一代沒有從小去鍛鍊出來,等到高中以後,或是在台灣都市上了大學,這些生活技能完全喪失,最難的是刻苦耐勞,在海上活動或是山林辛苦的過程,就會變成很難回去。

我們的小朋友不知道Jean是在講誰?Mary是誰?但是,如果講到的是Abus (阿布斯),他就知道,我的名字來自我的阿嬤 ,我的阿嬤的名字來自她的阿嬤,我的名字會變成我的孫女的名字。你的生命意義在這個名字裡面,一直不停的堆疊,我阿嬤的好被我回憶,我未來的好希望我孫女記得,生命的循環在不停的堆疊當中。


【從願景引伸出具體策略,推動教育】

桃源國小的願景是「健康、傳承、超越」。以「健康」為例,像布農族過去以木頭作的束腹帶,希望你不要吃太飽,肚子不要太大,強調一個人能扛得起重責大任,也是對自己的健康照護,身體認同,就成了我們文化核心中的健康概念。

這成為一個讓部落父母的農業生產勞動,可以直接地參與在飲食改造行動中的契機,促進小孩健康,也增加新機會,讓部落父母不一定需要到部落外頭賺取更多貨幣,就可以直接貢獻家庭和學校。

桃源國小自己興辦的午餐計畫是:我們會和地方買菜,沒有外包,學校幹事去買,可以自己決定,有自己的廚房,請當地的媽媽,我們也鼓勵大家種菜,這樣循環推動,學校成為一個擁有公共財最大的所在,盡量讓當地人來做,他們會有情感,會去維護,不必急於向外頭討生計,能多留一個,反而是他們留下來幫忙我們,我們要去外頭買菜是更遠的。這樣我們可以讓孩子吃當季、當地、當令的食物,食物就是文化,如果這些沒做好,孩子的身心疾病會引起更大困難。
我們要讓這份意義極大化,做什麼都是為孩子設想,我們必須了解,我們有這份工作,就是因為這些孩子。


【聘用老師與耆老口傳文化傳承】

第一,找到好老師,第二是責任賦予。例如我會和他們說,這邊的孩子多半因家庭背景(經濟、家暴問題)有一些心理創傷,我們可能需要多花點時間去陪孩子,你願意多花點時間陪伴跟不上的孩子嗎?

讓過程不只是一個「考老師」的過程,新社校聘用之前,就應該把口試委員、題目,盡量去達到教育倫理的承諾。有時我們在招考前就故意散播這些訊息出去,讓來考的人能聚焦,讓所有要考試的人都可以更理解這個部分。不管是用人徵才或是教師求職,都要從教育倫理的根本來思考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感,才能把那份他所謂「教育倫理的承諾」轉換為工作專業上的表達。

學校必須要要釐清發展方向,再來處理聘用和薪資結構,例如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說母語?魯凱、排灣各一半?這些都需要仔細考慮。我在設東海國小時,規劃到二十四班,但我就和他們說,我們不要一次招滿,應讓這些老師有辦法漸漸形成核心團體,彼此之間才可能去形塑願景。

所謂「教學」和「知識轉載」有時要適當分開,依據內容,如果不涉及太多語言,主要是實踐型的,那就還好,原住民族有很多具有從口傳下來的廣闊知識的長者,耆老如何把文化核心傳承給種子老師,種子老師又如何把這部份教給學生,在語言的翻譯中要很小心,要小心不要放棄文化核心的部分。

例如有一個布農的故事,顯示耆老知識的豐富性,以二月松、檜木、玉山圓柏相關的部落故事,他們老人家說這三種植物在賽跑跑上山,懂得的人就知道他們很厲害,因為他們這三種植物真得長很像,但是分布區域不同,用法也不同,他們就用寓言故事來說明。說二月松最先放棄,跑不動了,就在河邊停下來,說布農族人可以來砍我的腳,生火。檜木就說那個矮冬瓜跑這麼慢(指二月松),但自己後來也跑不動了,說好吧,以後布農族人可以用我的身體蓋房子,玉山圓柏堅持到最後,是那個跑上山稜線的,說如果山羌山鹿沒有食物時,就可以來吃我的樹皮,布農族人上山就有食物了。

這些故事這麼生動,其實就是說植物學中的認識,談二月松樹皮有油脂,分布在河谷,檜木在海拔八百多公尺的半山腰,玉山圓柏可分布上稜線,從老人家口中說起故事來這麼生動,同時帶到樹種和部落生活的關係,最重要的,種子教師需要去了解背後的哲學,才能完全明白為什麼這個寓言會這麼說。在教學上,老師有時也需要去賦予學生很清楚的使命,讓學生知道怎麼樣去和耆老請教。


【家庭才是孩子的支柱】

有些孩子會有「經濟、家暴」等問題,這些家庭問題導致孩子學習狀況不佳、精神不集中、或者產生心理抗拒等,想改善孩子的學習問題,必須尋找根源。

我們常見到部落男人們聚集在村口,喝酒、聊天、不做事,但其實了解原因,才知道他們聚在一起是在等待打工的工作機會,但偏鄉地區工作機會太少了。所以我過去在新興國小時,曾辦了布工坊、漂流木工坊等團隊。

在我經營布工坊的時候,有一個媽媽終於賣出了一個包包,她起先不知道有人會買,她以為不過是學校老師叫她來工作。當那個包包賣出去的時候,雖然只有拿到320塊錢,但是,她拿到320塊錢的時候,哭了。她知道自己真的有用,「還有人喜歡我做的東西。」然後,她第一句話就是:「等一下,我要帶我的孩子去理頭髮。」其實,不是她不願意帶孩子去理頭髮,可能是她自己不會,而且她也沒有理髮工具,也不知道怎麼剪,但是她心裡一直在想著孩子。她說如果還有剩下,我還要去買一點菜,我要給大家一起加菜。所以,如果這320塊錢可以感動一個人,它不是只有感動自身,它在找回家居生活最溫暖的那一刻,也許不過是三塊石頭堆成的爐灶,當火能繼續燃燒的時候,就是它的美。

我之所以感覺我富有,並不是我擁有多少,而是我看到一個拿著十字繡帶回家做的媽媽,她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賺得了480塊錢。我問她,這樣划得來嗎?她的摩托車背後還載著一個Handicap的孩子,所以她載著孩子的時候,那個滿足感是在她的周邊:我能照顧自己的孩子。她也趕著回去照顧躺在家裡的老人;他中風,她無法離開家。可是她因為無法離開家而獲得的這480塊錢,用了六條繡線,一個月賺了480塊錢的時候,我問她,你這樣可以過活嗎?她說:「校長,夠了,夠了。」她獲得了這個「我可以跟家人在一起,我可以跟周邊的人共處這個愉悅的時光。」

其實,我們為什麼要去做「布工坊」、「木工坊」、「書工坊」或「食工坊」,甚至現在發展了「師工坊」、「藝工坊」這樣的方向,就是要讓周邊的大人能夠陪伴著孩子,教養的力量才會出現。



成果與效益:

20年前初到蘭嶼東海國小,第一天開學時,我與老師們在門口迎接學童,卻一個人都沒有來,經過一年全校老師的努力,與家長溝通、與孩子對話,隔年開學日,孩子都來報到了。不斷有家長反應孩子學習變好讓他們很開心,也願意主動與老師聯繫、參加座談會,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好,只是不知道方法、或是遇到困難。

初到新興國小,大門口有鐵將軍(紅色鐵門)把關,地上是空心磚步道,一進校門有銅像,還用鐵鍊圍住,牆上是中華民國大地圖。於是我們推倒圍牆,拆掉大門,調整心態,回復生態。最先做的就是種樹,但樹長不好,就挖生態溝引水,遇到了不少挫折,慢慢地,從孑孓、紅蟲、福壽螺、吃蟲的蝌蚪、小青蛙、吃老鼠的蛇,最後終於看見「扮演一種文化關鍵物種的角色」—老鷹。

後來新興國小被選為「永續校園」的示範校,教育部補助兩百萬,於是我們又在屋頂上裝置太陽能板,並架設風車,將產生的太陽能和風力轉換成電力,供應全校用電,每月電費省一半。而雨水回收系統搜集的雨水,供應廁所沖水用,新興國小廁所幾乎不須用到自來水。在炎熱的台東,夏日氣溫或高達攝氏四十度,校內沒有裝設冷氣,卻沁涼消暑,因為樹就是最天然最健康的冷氣。

在新興國小任教時,我們推廣的布工坊、木工坊,改善一些爸爸媽媽的失業問題,其實並非增加多少收入,而是使原本沒有工作的媽媽,因為能夠自己縫紉、編織、進而販售、有收入,而增加自信,贏得有尊嚴的生活,更愉悅去與家人相處、陪伴孩子,這種改變無法量化,但能因此轉化許多孩子的品格與人生觀。


影響力與擴散性:

桃源國小是目前任教的國小,2017年8月正式成為公辦民營的實驗小學,未來這所以布農族學生為主的原鄉學校,將由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辦理,強調要以學習力、品格力、文化力做為辦學3大目標。

這所學校算是國家體制最慢接觸的,也就是在日本人要撤退的前幾年,才有國家力量把他們從內本鹿給遷出來,但是面對所謂的文化衝擊跟震撼很大,對文化的了解之後,我們才深深地體會到,如果在這個最艱困的地方,還能夠走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它也許是會帶到一種有意義的發展。



相關連結:

「我在蘭嶼被啟蒙」以第一名畢業的鄭漢文校長,堅持為偏鄉教育努力
台東教書30年 鄭漢文經驗分享
台東桃源國小 轉型民營實驗小學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