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34
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附設國中小

花開滿天香,結籽才驚人


慈心華德福學校由張純淑女士於1977年所創辦的「慈心托兒所」發展而來,多年來尋訪理想教育,驚覺教育內涵已淹沒於經濟掛帥與分數競爭之中,種種不安讓她許諾:「要為孩子找尋更多可信任的大人,過質樸的日子,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

張純淑在1990年遇見德國世界性民間教改運動「華德福教育」,起心動念成為慈心團隊的發展原型。1996年慈心托兒所轉型實踐華德福教育,聚集一群對人智學感興趣的教師及家長們,在國際華德福教育組織協助下,持續探索兒童生命的本質發展。

慈心團隊戮力以赴追求的目標,是以學校做為健康社群的種籽,讓每一個孩子健康的被對待,成就每一個生命開展自我,勇敢的賦予學校新的社會圖像。


專案具體內容:

20年前,本著教改實踐的步伐,我們開始努力讓孩子的成長多一份自在,讓孩子的學習環境成為快樂夢土,更期盼多元教育、教師專業能逐步落實在父母的教育選擇權和孩子的受教權。

在九年一貫政策推行前,我們引進華德福教育,其創始者施泰納博士的「七年發展論」依循兒童發展階段的特質,平衡培養身體、心靈與精神能力。課程設計也依此對應人類意識演化的歷史脈絡。教材內容涵蓋廣泛性知識範疇,以及實用性的技能、手工藝術等。並盡可能以富啟發性和想像性的方式來教導。

本校採取不同的教育行政觀點,行政事務作業必須做到教學目標之下完全的支援與緊密的配合,我們應該嘗試以務實的角度重新創造精簡而有效率的行政支援體系。追求教師群會議(Faculty Meeting)朝向整體教師會(College of Teachers)的過程中,交互不同層面特質的對話與溝通,或者更務實的從會議與工作中學習。而漸共同分擔學校領導責任的職權,學校組織的運轉中,此即是一個共同創造的歷程。


【人智學教育理念】

華德福教育原理與精神,以「人智學」為理論基礎,讓教師能理解學生各階段身心靈發展樣貌及其內在需求。華德福教育的特質是「社群工作」,學校是學習型組織,教師全體關照華德福教育的課程原理與教育基礎──「人智學」,在教育行動與個人學習裡,研討人類成長歷程復演人類意識之演化,及各年齡階段孩子意識發展之面貌。因此課程安排,著意於回應個體階段意識發展的需求。教師對孩子身心靈發展的認識是華德福教育的實踐基礎。華德福學校的教育課程,基於人與世界的「整體關係」、及人的發展歷程為核心概念的「完整課程」,區分為主題課程與副課程。


【國中小階段:親近自然、重視創造力、看重藝術陶冶】

主題課程連結外在感官世界及內在的觀念和情感世界。主要核心範圍(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環境及創造藝術)的學習目標在身心的平衡。主題與主題間有一貫性,包含神仙故事、動物寓言、偉人事蹟以及傳說故事等。副課程每週規律進行,包括外語、手工、音樂、園藝、科學實驗、繪畫、塑形、優律詩美、戶外挑戰、體育、露營等。

主題課程是為期3至4週、每日早晨2小時的週期性課程,教師教學上不直接使用教科書,而依據華德福課程大綱,收集、消化融會資料後,以想像力透過故事傳達知識內涵,有節奏及藝術性的活動讓與記憶有關的部份深入運作於身體。

老師的能量和生命力流動穿透在學生身上。而學生從發展筆記能力、課前準備、課堂參與到課後收集資訊,形成自己的學習歷程記錄與觀點論述,記載於工作記錄本之中;即為華德福學生的「課本」。


【高中階段:養成公民意識】

在華德福教育的高中階段,九年級之後,師生關係將由先前的導師制(以班級導師為團體動力核心),轉變為以學生同儕以及團隊自主的導生制。班級導師角色改變成為一名陪伴者與示範者,在人格典型及知識探索上,帶領學生一同成長,不同特質的教師人格、生命熱情與敬業精神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典範。而以班級團體自我動力導向的班級運作型態,讓學生逐步發展成熟的公民意識。


【每個角落都落實情境布置】

學校建築規劃與每一個角落空間的情境布置,環境與人際之間散發出無形的整體氣氛和力量,深刻影響學生內在的感官,也更有效的幫助學生的學習。每個班級的教師會佈置教室內的遊戲角落、黑板、書畫牆、窗簾,利用健康、自然的素材,例如:手染布、木塊、玻璃球、燭臺、編織、字畫……等。

社群協力造校的歷程本身即為極富教育性意義的活動;小至每季開學前的親師生工作日,大到蘇澳國中校舍整修工程全社群家長教師孩子的集體投入,都是華德福教育對於環境之重視及其價值的顯現。


【不以量化質判斷孩子的學習成效】

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各種形式來評估和記錄,並用於建立每一個學生的個人基本資料,稱之為「學生學習質性評量報告」,報告中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學生上課的表現及學習的成果,而主題研究、小論文、測驗,還有藝術/實踐性的活動,反映出教師給學生們的指定作業的多元性,讓學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個人學習成果。

報告包括進步的幅度、過程、學生的能力狀態、努力程度、社交行為、身心特質和發展等,讓家長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態。評量足以做為持續協助個體拓展個人潛能與生命視野之基礎。這些資料都包含在個人檔案裡面,用以明確說明學生的學習進展、教師的介入措施或適當的輔導計劃。評量的目的,在理解與探究孩子的情感、意志、思想發展。因不以量化數值呈現孩子的學習成效,教師必須真切面對眼前的生命。老師相關的工作包括:

一、入學前的面談與了解學生成長紀錄(從懷孕到入學)
二、兒童發展觀察練習與研討
三、親師的溝通與交換訊息(班親會、家訪、提供父母預排時間與教師討論學生狀況)
四、工作日誌記錄
五、個案研討會議召開及研修
六、學生個別質性評量報告書寫(提供學生家長)
七、質性評量書寫報告教師團體檢討

教師團隊經由充分的討論,擬定各年級孩子學習能力的檢核指標。教師們反思自身的教學作為:孩子們缺乏的能力是否為教學的反映(假如孩子還沒學會,我們能說孩子已經被教導過了嗎?)。

我們不以計量式的檢核表單做為孩子學習的評量報告,而是以更客觀的整體圖像,為孩子個別書寫發展及學習的質性評量報告。


【集結社會資源,孕育孩子積極的生命態度】

2000年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成立,亦同步舉辦「台灣華德福教育師資培育中心」,連續至今已超過2000位學員完成修業。此師資培訓課程聘請國外資深人智學者與華德福教師主持授課,並提供給一般公私立學校教師研習參觀的課程。與國際教育的接軌和密切互動,是本校維持教育活力的特色。

慈心是來自民間的教育工作團隊,以二十餘年的時間創造出開展性的教育典範:1991年邀集民間各行各業關心教育的社會賢達,開啟支持社會改造及教改的實踐工作。2001年,慈心社群結合民間力量成立「人智學教育基金會」,秉持著「文化自由、政治平等、經濟互助」的三元社會發展圖像,以學校做為健康社群的種籽,在孩子人生各階段善、美、真發展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充份了解自己的潛能、孕育自由的精神,並以正向積極的生命態度,根植土地,進入世界,在各行各業貢獻才能。

迄今,在嚴長壽董事長帶領之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誠致教育基金會都是辦學重要外部資源,慈心華德福教育團隊已成為台灣教育多元發展的最重要支點,亦是台灣這20年來教改實踐穩健開展的學校。



成果與效益:

A、華德福教育依循人智學兒童發展理論之課程設計,充份呼應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聆聽、重述、討論記錄的教學節奏,讓學習歷程經歷消化沉澱再產出;7歲前保護感官發展,在自然環境中大量自由遊戲,發展身體平衡,鍛鍊意志力、7歲到14歲提供大量的藝術性活動滋養情感內在,發展想像創造力;14歲以上透過學習材料選才、師生相互討論及學生個人自主專題研究,發展理性思辨能力。漸進呼應發展需求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學習保持高度興趣,喜愛探究。

B、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個人學習之外,班級導師帶領大量團體性活動,例如:戲劇演出、音樂會、專題研究、戶外挑戰課程、社會服務活動、農場實習、職業試探課程等等,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貢獻所能,也向他人學習。學校一年四季辦理季節慶典,配合節氣讓學生共同參與準備。高中階段學生開始發展學生會組織,主動辦理學生活動,同時參與學校事務公共議題的提出與討論。

C、由華德福學校的美學元素,結合當地社區的自然環境、公眾參與,帶來啟發學生在地生活美學的新視野與新發生:1.自然環境中的美學:當地的山、湖、風、光、水、聲、色。2.社群參與的美學:慶典文化、戲劇、集體行動。3.社區故事的美學:記憶、歷史、家庭、口傳文學、榮民的故事等。4.創造力美學:源自於社群對美學追求的集體動能,而形塑社區創造力美學,使居民參與人文、環境、藝術的共同創造。

D、藝術課程是華德福學校最容易為人辨識的特色。事實上,它也扮演了與科學態度平衡的角色。優律司美(Eurythmie)、演說(Speech)、繪畫、素描、塑形、手工等藝術課程,對這個年齡層學生的生命中,有新的意義;學生亦可更有意識的融入不同的材料,且與世界建立不同感覺聯繫(如音調、聲響、顏色、木頭、陶土、金屬與石材等)。「藝術史」亦是門單獨的科目,藝術史的進程將滋養孩子,且產生反思;藝術活動與藝術賞覽的環境被更有意識意識的建構,協助孩子出現合理評鑑的能力,藉以養成品味和獨具個人風格的生活方式。

E、技術課程:未來可能投入職場的學生,在學校時便需要和未來實際生活的領域有直接接觸。中學教育本有著試探、分流的功能,一至十二年級的華德福學校,對於引導學生進入現代生活,除了國家既有技職資源的尋求,宜蘭縣政府的技藝學程(慈心即有木工學程等),華德福學校高年段有門「生活常識」或「技術」的課,課堂中理論成分極少,主要以實習為主。通常和手工、藝術課程配合,這些課能持續到畢業。

F、不同國家的華德福學校之間經常進行長達數週的師生交流,這樣的交流對師生的成長和人生體驗幫助極大。本校九年級以上的班級已參與這樣的國際交流計畫數年,交換國家包含美、英、加、德、日及中國等。



影響力與擴散性:

慈心學校整體發展從幼兒園轉型延伸非學校型態教學實驗時的5個孩子7位老師10位家長的小學,發展至2016年9月規模已達從幼兒園到高中的「百人教師、千人學校、萬人家校社群」的十二年一貫體系學校。

可見的擴散性有:
1.家長參訪1,202人次。
2.國內縣市政府局處單位、各級學校參訪,2,120人次。
3.國外團體參訪,335人次。
4.媒體報導49篇。
5.台灣華德福教育師資養成課程(為期三年),各現職公私立教師參訓人數共1,220人。
6.超過15個國家的國際師生交流。7.大學教授、碩博士生以慈心為對象。

慈心教育團隊實踐多元教育的學校、發展人智學農業、藝術治療照護、出版,我們的理想持續在蘭陽土地上發生著。



相關連結:

前瞻宜蘭─公辦民營學校為台灣教育革新帶來經營創新與價值存續
慈心華德福:公辦民營是教育潮流
慈心華德福學校 改制12年一貫
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
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