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老師在課堂上講數學,學生在台下睡覺;老師講力學,學生翹課、輟學……介壽國中只有9班,200位學生裡,有90%是泰雅民族孩子,他們對所謂的「學科」學習沒有興趣,考試隨便考、成績表現差,這群學生外表充滿年輕與活力,但是內心卻充滿徬徨與恐懼,他們無法思考未來在哪裡,反正過一天是一天。是教育體系放棄了他們?還是他們放棄了未來?
【重新規劃學校本位課程】
一般國中設有彈性課程,這樣的課,在「12年國教著重素養導向課程」之前,被升學本位的學校拿來上正課、趕進度、加強考試;而在本校,家長對學生沒有成績上的要求,年輕的孩子也尚不了解學習的意義與重要性。來到本校的老師,大多因發配而來,由於學生學習意願低落,老師再怎麼認真也教不出成就感,因此流動率極高,學生們面對老師與課程,也就難以產生認同感和信任度……這種惡性循環的現象,普遍存在偏鄉國中小。
校方明白,校內的學習風氣與學習情境急需改變!在校長、老師、以及「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共同規劃下,學校將彈性課程,設計出「泰雅部落文化課」專案,從傳統文化的技藝學習出發,2週1次的文化課,每次2節,內容包含「泰雅民族傳統技藝」,經過2年的實施,學生們的學習態度改變了!豐富有趣的陷阱製作、傳統歌謠學習、自己耕種小米……學生不再視上學為「沒有用、好無趣」。
【泰雅民族文化特色】
1、紋面的藝術: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2、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原住民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3、浪漫的口簧琴舞:口簧琴為台灣九大原住民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4、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分年級設計文化技藝課,結合學科建立知識教案】
我們將上述的泰雅傳統文化,分為六大課程,包括「農耕課、飲食課、編織課(女生上織布、男生上竹編籐編課)、狩獵課、以及樂舞課。授課老師,來自本校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培養的民族教育師資,並規劃成立「民族教育工作坊」,老師們選擇當地素材,從歷史脈絡出發,與耆老訪談、進行田野調查,同時校內將技藝老師與學科老師共同成立「課程轉化團隊」,將技藝與藝術、音樂、生物學、科學、力學等結合起來,建立整套能夠在課堂上真正教給學生的傳統知識體系。
七年級,主要上「農耕文化」,校方在校內開闢一塊耕地,讓學生們學習種植原住民族最重要的「小米」,學生們並非只有上課時才去澆澆水,老師帶領學生從植株苗、拔節、不使用化學農藥、採有機肥,依照習俗在「農曆正月月圓」時播種,經過6個月的成長期,學生親自收穫自己種的小米,一顆顆又大又圓的米粒,相較市面上更為飽滿美麗,孩子們得到了成就感,笑容溢滿臉上。此外,我們還種植不同種類的野菜,那就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長期、生長緯度、物種特色等。
八年級,以「編織課」為主,泰雅族是原住民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男生上「竹編、藤編」,女生上「織布課」。女生們利用織帶機,每個人在課程結束後,都能擁有自己的布織成品;男生的竹編與藤編,則將為九年級的狩獵課做準備。另外有樂舞課,結合音樂、美術、舞蹈等。
九年級,以「狩獵課」為主,原住民族的狩獵是英雄的表現,學生要學習製作陷阱,從中要兼具體育鍛鍊、獵物的種類、生長環境、生活習性等,協同教學的學科教師都會在課中一起上課,從中講授「生物學、植物學、物理化學……等」;而什麼樣的陷阱可以獵捕動物,大型動物需要彈力大的竹子製作陷阱,小鳥等體型小的動物就要尋找彈力小的材質,就涉及「竹子的彈力系數計算」。
此外,學生還要學傳統原住民族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的「醃肉」,肉的物種、鹽巴、米酒等食材準備、如何拿捏比例等,我們把它轉化為部分數學課內容;泰雅族習俗喜歡將口簧琴搭配淋漓盡致的舞蹈來表現男女感情,因此我們規劃出舞蹈課及音樂課樂譜……
【建立原民教育課程典範】
融合技藝與學科教育,我們的老師們付出相當多的心力與時間;目前「課程轉化團隊」共由10位老師組成,其中包含2位原住民老師,成為本校的核心團隊。我們運用在地文化優勢發展原民教育,透過12年國教政策順勢發展成特色學校,課程設計上,致力發展民族教育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實驗機制,並成立「民族教育工作坊」發展文化課程,期待透過校本課程、資源整合及轉化機制,發展出原住民族教育之創新典範。
成果與效益:
1、提供操作型課程,讓學生透過「做中學」產生興趣與成就感。
2、認識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讓孩子的學習更貼近生活。
3、民族教育融入領域課程易產生學習遷移。
4、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傳承,給予學生更寬廣的視野與接觸。
5、學生學習有成就感,老師教學也就有了成就感。
影響力與擴散性:
原住民教育的發展在偏鄉原住民學校刻不容緩,我們發展泰雅特色學校,強調素養導向教學,並試圖設計教學實驗模式。經過2年多的教學,透過泰雅族技藝老師與各學科老師的協同合作,建立了一整套以泰雅文化特色為主的課程轉化發展教材,讓文化變成正式課程。
已有包括「屏東地磨兒民族實驗國小」等數個原住民族文化實驗小學借閱我們整套教育文化教材,我們期待繼續深耕民族教育,也持續致力於將傳統文化技藝轉化為正式學科內容,讓族群本位教材更為精準與細緻,建立原民教育課程典範。
相關連結:
竹藝課傳泰雅文化 介壽國中獲獎 推「竹夢泰雅」課程 桃園山區小校蛻變.. 介壽國中「竹夢課」 從竹工藝學國英數理 【校園我最棒】介壽國中傳承泰雅 以竹築夢 竹夢傳承,深耕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