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88
臺北麗山高中夢想行動家 洪華穗,謝碧景,馮愛蓮

設計行動 改造社會


設計思考(DesignThinking)是一套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方法。源自於產品設計師的設計思考,在歐美地區早已被擴展運用到商業模式的設計、社會創新等領域。我們認為「設計思考」是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創意革命,小至生活瑣事,大至生涯抉擇,每位學生都有改變自己的能力。

麗山高中訂定校本素養指標為「科學力、築夢力、跨界力與公民力」,其中「設計思考」即為跨界力的展現。我們嘗試開設「多元選修」的「素養選修」課程,除了做為新課綱上路的準備,也期待能開創學生的視野,學會使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正如《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一書般,打造自己全新的生命藍圖,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路徑」。

專案具體內容:

本專案課程採用Stanford University設計思考的五個流程為基礎,以「老派人生之必要」為主題,分為改善長者飲食、運動、社交3個子題。先教導學生分辨同理(Empathy)與同情(Sympathy)的差異,從同理的訪談開始,了解使用者。從訪談記錄中截取(Download)資訊,重新定義(Define)使用者的問題,找出使用者最深層的需求(Insight)後,為長者發想(Ideate)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實作原型(Prototype)後,找長者測試(Test)後,修正原型。最後舉行期末成果發表會,邀請專家給予回饋。


【設立設計思考選修課程】

我們是由教師成立「跨領域」團隊,由異質性人才有機組合而成;再來是「創新始於眼睛」,好的設計思考家始終喜愛觀察;第三是擴散性思考和聚斂性思考交錯前進的腦力激盪;第四項是用手思考原型製作;最後一項關鍵能力就是打造劇本、說動聽的故事,創造感動人心的體驗式設計。

因坊間沒有中文的教材,我們參考IDEO/+Acumen The Course for Human-centered Design的英文教材,參考5% Design Action有關服務設計的教材,採用Stanford University設計思考的五個流程,並與交通大學設計思考社社員合作,研發適合高中生的教材。

此外,《史丹佛改造人生的創意課》(平安文化,2012)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設計思考,適合高中生自讀,而IDEO執行長Tim Brown的《設計思考改造世界》(聯經,2010)是設計思考的經典之作,故選用此二本書做為學生自學分組報告的課外讀物。並積極讓教學內容與社會動態接軌,以利學生提早認識高齡化社會。

由教師成立Google classroom,分享上課講義、補充影片與收發作業。因此課程上課時間為隔週上二節,上課時間略顯不足,故教師以「回家作業」的方式來補足此情況。為因應跑班選修,教師亦成立了line群組,即時公告當日課程照片、分組實作精華影片與訊息,掌握學生動態。

此外,來自各班的小組也成立個別line群組,以「資訊科技」解決課時不足的痛點。學生透過 PBL 學習與體驗活動中,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與團隊合作的能力。我們將結合「行動學習」的元素,輔助「設計思考」的流程,期望帶給學生不同的思考方式。

教室內設備有單槍投影機與電腦,以利上課。可移動的桌椅及白板、以利分組討論與交流。至於訪談適合進行的地點,是有沙發及隔間的圖書館較,除了較溫馨與舒適之外,也可避免互相干擾。


【教學工具列表】

1.教學用:電腦、單槍、智慧型手機、影片、投影片、學習單。
2.討論用:便利貼、牛皮紙、簽字筆、磁鐵。
3.製作原型材料:牛皮紙一卷、粗膠帶、刀片、膠水、雙面膠6捲、無痕膠帶3捲、不同大小PP板、厚紙板、卡紙、3色貼紙、冰棒棍、毛根、便利貼、簽字筆等。紙箱10-20個、布丁盒、廢紙、家裡可回收物、吸管、免洗筷等。(讓同學製作原型,將構思的內容具體化,以利測試與改進)。


【評量工具與方式】

1.實施「動態評量」
(1)時間的連續性:設計思考五個流程的操作過程記錄,連續性的評量。
(2)成長的連續性:藉由影片與照片,回顧學習歷程,評量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與成長表現。

2.採用「變通性評量」
(1)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1.1學習表單 1.2專書報告 (2)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2.1 認知表達 2.2 實體作品(3)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 3.1 學習回顧  3.2 線上作業 3.3 電子簡報 

3.實際評量方式
(1)專書心得報告10% (2)學習態度10% (3)課堂作業50% (4)成果發表30%(含產品海報、成果報告投影片)

而評量的指標則為:
1.口語發表:口齒清晰音量適中、眼神接觸動作合宜、掌握時間節奏流暢、分工平均默契十足。
2.產品設計:清楚說明設計流程、富同理心、洞見清晰、具有創意、具可行性。
3.概念行銷:原型清楚說明概念、海報清楚說明概念、投影片內容完整。
4.答詢問題:明確回答問題、答詢態度良好。
5.課中以錄影訪談方式,詢問學生對於設計思考的了解程度、印象深刻的事與困難點,宣示「老派人生之必要」任務正式啓航,凝聚團體向心力。

「同理」與「測試」課程訪談長者,由學生全程錄影,由教師觀察學生訪談的優缺點以進行評量,也可做為學生反思的教材。除了邀請專長擔任評審外,亦由學生自評。評量內容以質性評量為主(如:這個作品的完整度如何?最終概念是否創新?該組如何修正他們的概念?)可看出學生對作品的鑑賞力。


【邀集名教授擔任顧問,積極參與服務設計實務】

104年春天,我們憑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熱情,成立社群,開啓了我們的課程探索之旅。教師社群成員有物理、國文、英文、資訊老師,由於我們都非本科,一切從零開始,於是我們邀請學有專精的唐玄輝教授擔任課程顧問,唐教授對於我們有心將「設計思考」融入高中課程表示欣喜,他認為這樣的思考模式適合提早學習。他分享開設此課程的條件與痛點,讓我們實地觀摹工作坊,體驗設計的歷程,經由一年半的課程研發,105年9月正式授課。

因經費有限,我們邀請了2位交大設計思考社創社社員擔任課程顧問,課前共同研發教材,課後檢視教師上課的優缺點。他們也利用課後時間,帶領教師成立讀書會討論教材,讓我們感動莫名。

「定義」是「設計思考」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階段。各組需要1名引導師(Facilitator)引導,我們共分5組,每組的主題不同,在沒有經費挹助的情況下,我們私下情商交大設計思考社的社員遠從新竹來校,擔任引導師的角色,課程方得以順利進展,學生認為收穫豐富。

恰逢5% Design Action公益基金會甄選人才,參與「老派人生之必要」健康促進專案,我們通過面試,與設計師一同參與「服務設計」實務。執行長對於高中生學習「設計思考」十分樂觀,於是我們同步帶領學生學習與行動。為與社區接軌,與港富里李安邦里長、「內湖紳士協會社區關懷據點」吳淑惠祕書合作,邀請社區長者蒞校受訪與接受產品測試。最後邀請5% Design Action伍志翔設計師及交大設計思考社創社社員擔任評審,做為「老派人生之必要」學生版的展現。



成果與效益:

1、學生于萲說:「老師,真的辛苦你了!我真的覺得設計思考對我有很大的改變。我在社團課中,也曾嘗試用這樣的方式來觀察與思考,這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課!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我從小就喜歡『看見不足,想辦法改善』,原來我小時候就生活在設計思考中,現在感覺它真的是超貼近人類生活的事!」

2、學生怡馨說:「我認為自己突破了原本思考的極限,但還有進步的空間。改變最多的是同理心,因為老人時常被忽略,所以我們更需要多花時間去了解他們。」

3、學生語帆:「未來我想做一個能保障女性安全的APP。」

4、學生庭安說:「未來我想設計改善污染性的發電。」

5、學生昱騏說:「未來我想用設計思考解決自己課業與運動上的困難。」

6、學生韶陽說:「討論什麼是『設計思考』的時候,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以前學的東西都是圍繞在『事』或『物』上,設計思考是第一個教我們要聚焦在『人』身上的課程。」

7、學生明翰說:「我雖然不是專家,但能將想法具體化,很有成就感!」

8、學生語帆說:「我學會設計一個事物時應該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同理心與發想的部分。」

9、學生明翰說:「上完了這門課程,對我而言,獲益良多!我認為這門課的核心之一,也是我成長最多的部分——同理心(Empathy),相較於以往的同情心(Sympathy)不盡相同,差別在於你是否將自己推向他人的角度,尤其在測試(Test)階段,而不單只給予援助。另外一項獲益是使我體驗到跨領域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想(Ideate)時所需要的先備知識不會只是單一領域的面向,同時也考驗著自我的彈性與韌性,如何在對方需求情況的限制時間下完成成品,著實為一大工程之一。」

10、學生從「觀察」校園周遭環境出發,經由訪談「同理關懷」身旁的長者,為他們定義明確的問題,設立可實踐的「願景」,經由「設計思考」五步驟,培養「數位素養」、「合作表達」的能力,從中培養「人文關懷」與「公民參與」的素養。

11、藉由課程,開創學生視野,讓他們運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鼓勵及早失敗,重新修正,讓他們更有嘗試的勇氣。

12、這是一場教學相長的創意革命,「設計」的拉丁語是「給予」,我們都是教育的設計行動家。


影響力與擴散性:

1、學生成為種子──飛捷文教基金會去年推出「Design For Taiwan」社會設計工作坊,我推薦學生參加甄選,今夏舉辦「第一屆Design for Taiwan社會設計成果展」。

2、教師與時俱進──教師參加5% Design Action「老派人生之必要」健康促進專案,研發產品「好食癒卡進來」桌遊,成為揚生基金會教材。

3、以設計思考融入社區──以「關懷家鄉、遊學內湖」帶領小學生認識內湖,於香港2016 GCCCE大會發表教案。參與文化局舉辦「明日內湖創意工作坊」,針對內湖科技園區進行分析與發想,提出可納入未來「社區發展規劃報告」創意提案。

4、未來將結合設計思考與在地特色,研發關心社區議題的教案。


相關連結:

「老派人生之必要」高齡健康促進創新設計紀錄片
設計思考
夢想行動家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