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92
鄭志鵬、邱彥文 台北龍山國中教師、屏東至正國中教師

Junior Scientist Party


在國中「自然」與「數學科」的教師社群中,常有許多對科學探究具有熱誠的教師每年會帶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並參加縣市、全國的科學展覽競賽。但許多科展競賽的場合,由於競爭激烈,學生只感受到競賽的勝負輸贏,常常會忘了探究的初衷。在競賽的場合中,學生也常只關注著把自己的講解表現好,但幾乎不可能與在場其他優秀的同儕進行交流互動。

有感於此,我和屏東的邱彥文老師發了心,想要幫這些學生搭設一個不用競爭,只要交流的舞台。讓這些對探究有熱情有想法的學生們,能夠保有探究的初心,並且讓他們能跟全國各地有相同經歷的同儕們,進行一場單純的交流活動。


專案具體內容:

JSP專案的內容,是在每年暑假,邀請台灣各地有帶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並且理念相同的教師,請教師挑選對探究有熱情,並且投注相當心力的學生將專題研究的內容以投影片、海報或趣味課程等方式呈現。在七月或八月時,挑選一個場地進行三天兩夜的交流活動。活動中,學生以不同方式呈現自己的作品,也去了解他人的作品及想法。並藉由趣味任務來加深與其他同儕的交流與互動。


【一、看見的問題】

台灣其實有相當多科學專題研究的舞台,例如校內、縣市以及全國科展。這些科展都是以競爭的角度來規劃的,也就是學生拿出自己鑽研了許久的作品,參加科學「展覽」活動,其實是參加了科學展覽的競賽活動。一但探究變成了競賽,學生也好,教師也好、甚至家長也好,就會極端的將眼光放在〝競賽的勝負〞上。許多學生參加完科展,在意的是成績拿到第幾名,而不是自己的研究作品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哪些是未來值得發展的方向?不管是拿到了特優第一名,還是沒有拿到任何名次,罕有學生能在這個競賽中,獲得更多珍貴的想法。

更進一步談,在各縣市及全國科展的競賽場合中,往往集結了該地的菁英。他們對於科學探究,都有一定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其實有大好的機會可以互相觀摩,互相討論激盪想法,這些同儕之間的對談產生的刺激和激勵作用,往往比評審和教師能給予的多更多。但這些場合中,卻都沒有機會讓同儕之間能夠互相交換意見。

科學展覽沒有展覽,只剩下勝負。


【二、解決問題的發想】

1、交流不競爭的舞台
許多教師都看到了科展競賽的問題,於是我們在網路上揪集了一群有相同想法的老師們,約定好一個時間地點,各自把學生帶來,並且挖空心思的設計許多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探究成果,也能與他人交換意見,甚至能持續在網路社群上保持聯繫,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我們教師群把這個平台稱為「Junior Scientist Party」,亦即JSP,是少年科學家的Party。不是拼得你死我活的競賽,而是一個同歡共樂的Party。探究,是我們的樂趣所在,而我們聚在一起聊探究。

來參加JSP的學生,並不一定如同外界對於參加科展競賽的想像,好像學生一定要資質很好,完成很厲害的作品才能來參加。比起資質與成果,我們更重視的是態度與經驗。只要學生願意付出努力,投入探究,就必然會有很多的想法可以與人分享。只要參與JSP的夥伴教師認可的學生,就可以來參加這個聚會。

2、以軟性的海報發表為主,演講為輔
為了要達到科學探究成果交流的目標,在前三屆的JSP,我們以大人的科學研討會規格設計活動,安排學生上台報告,其他學生在台下聆聽,並請駐場的教師引導學生發問提出問題。後來發現這種成人式的研討會形式,對於學生來說,畢竟是太硬調了一些,很難看到學生能活絡交流。

於是從第四屆開始,慢慢將分享的調性調軟,以海報報告的形式為主,大場的演講報告形式為輔。海報報告的形式,一次面對的聽眾較少,距離較近。聽眾比較能夠快速吸收講者的內容,也比較能夠引起互動。海報報告會重複許多次,對講者而言也有多次修正的機會,將自己呈現的方式慢慢調整到最好。

3、以趣味課程增加交流
在辦理的前幾屆,常會看到學生總是只和同校的學生群聚互動,鮮少會主動與他校學生交流。雖然安排了像是茶敘這樣可以互動的時間,但學生並不會與他校學生有互動。第三屆的JSP在交大舉辦,由於學生在交大的宿舍過夜,教師就安排了一個趣味任務,讓各校發想20年後的科學人雜誌封面應該會長什麼樣子,並且把封面畫下來,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們發現這樣的趣味任務,能進行跨校的任務分組,增進學生跨校互動的機會。於是第四屆在自然生態豐富的彰化二水國中,就進行了植物拼貼;第五屆在宜蘭南安國中安排了科學桌遊設計;第六屆在屏東東新國中讓學生去逛夜市,並尋找「夜市中的科學與不科學」;第七屆在台中福科國中則是讓學生去看台中著名的商圈,並規劃開店計畫。這些任務都以跨校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分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和許多原本陌生的同儕有大量的溝通交流,達到讓學生互動交流的目標。

4、學長姐的分享
每一年除了國中學生互相分享的研究成果之外,在每一屆活動的開場時間,還會邀請已經畢業的高中或大學學長姐回來分享他們在國中階段進行專題研究之後,對於他們的高中大學生活會有什麼影響。我們發現這些學長姐的親身經歷分享,往往比教師的苦口婆心更能深入學生的心裡。畢竟專題研究是一條不好走的課程,雖然探究有許多樂趣,但也有許多很辛苦的地方。對於未來,學生們也同樣充滿了憧憬與惶恐。藉由學長姐一些經驗的分享,往往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

5、小隊輔
在第五屆JSP的活動中,我們開始引進了小隊輔的系統。這一年由宜蘭的黃國修老師帶領了一群高中生,來為JSP這群國中生服務,擔任他們的小隊輔,負責協助一些生活管理和帶領跨校小組完成趣味任務,大幅增強了跨校群組的凝聚力。到了第六屆和第七屆,也分別請主辦的學校邀請了高中學長姐來幫忙。尤其是剛完成的第七屆JSP,福科國中科研社以他們的班底,組織了強大的小隊輔團,凝聚了強大的小組向心力。有許多小隊輔,也是曾經參加過前幾屆JSP的學長姐,所以互動起來,就更加熟悉熱絡了。


【三、教師的夥伴關係】

JSP的活動,是由教師自主發起,召集理念相同且有興趣的教師們共同辦理的聚會。在聚會中,沒有人是主辦單位也沒有人是單純的參加者。每一個來到JSP的師生,都是共同的主辦者與參與者。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要共同負起把這個活動辦好的責任。除了盡責的將自己被交付的任務處理好之外,教師之間還可以互相協助補位。

在這7年當中,願意帶學生參加JSP的老師,每一個都承擔了極大的學生安全風險責任。在活動進行當中,也安排了不少讓學生在市區行走參訪的課程,這些活動都增加了隱含的安全風險。但參與的教師們看到任何的狀況都不會置身事外,積極的消弭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問題。這互相信任的夥伴關係,也同時成了JSP活動能持續辦理的重要原因。



成果與效益:

1、專題研究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為了競賽大量練習講解,也是個苦差事。JSP的活動,為辛苦研究的學生搭了一個表現和交流的舞台,不讓他們在競賽中消磨熱情,而是在表現和分享中維持甚至引發更多的熱情。
有許多學生甚至國中連續兩年、三年參加JSP。為了隔年要再來,這一年認真投入的想做出更好的專題研究成果,期待隔年可以再來分享。我想這是JSP活動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及熱情的證明。

2、JSP活動,沒有名次,沒有獎狀獎牌,沒有加分。但是參與的師生仍然每年熱情的參與,這些參與沒有任何功利的目標在,只是單純的想參加一場科學探究的party。

3、JSP活動,透過學長姐的分享,小隊輔的服務,同儕之間的交流分享,都在刺激啟發學生產生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探究熱情。一方面讓學生看到,原來我們可以不用只是比賽,原來單純的分享自己努力過的事物,是很快樂的。原來和我年紀相近的同儕們,居然會有這些想法和做法,他們可以做到,我一定也可以。

4、大多數的學生,在國中階段接觸的同儕,就是同校甚至只有同班的同學。但JSP藉由跨校專題研究的交流活動,帶著學生到不同的縣市和不同地區的同儕交流。也實際在各辦理的縣市區域走動,藉由趣味任務課程的引導,讓他們能看見更深入的在地文化。


影響力與擴散性:

JSP從第一屆從2011年開始,到今年已經辦理了七屆,每一屆平均會有70~80名學生參與。也就是參與的學生已經超過500人次。

JSP辦理的初期,是由一群原本已經熟識的教師聚集辦理。但從第六屆開始,也慢慢開始嘗試著讓新血加入,希望能慢慢擴大影響的層面。每年參與的老師及學校,從第一年的5位老師,5間學校,到今年第七年有10所學校,超過20名教師的參與,其中超過15位是第一屆沒有參與的教師。


相關連結:

Junior Scientist Party 2011~2014
105年全國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
103年全國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
100年全國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