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76
楊恩慈 彰化忠孝國小校長

文史思辨課程


小孩為什麼要學歷史?在西方的觀點中,透過歷史教育,可培養「共同記憶」,進而形成國家的認同感,所以著重在「歷史事實」認識。此外,學歷史也可以幫助兒童發展歷史思考,藉以學習「歷史學」的思考方法。然而,記憶大量歷史事實、學會歷史學的思考,對於沒有要成為歷史學者的我們而言,有什麼用處呢?

台灣大學歷史系呂世浩教授提出中國古人讀歷史的方法:讓每個人透過一件件史事的了解、一個個人物的分析,來鍛鍊自己的思辨。這個專案希望透過深入認識幾位歷史重要人物,讓學生思索、體會這些歷史人物如何應對他的人生課題,進而培養自己處世的智慧。

專案具體內容:

台灣大學歷史系呂世浩教授提出思辨歷史的四個步驟:

一、設身處地:當讀到史書中,古人面對人生重要抉擇時,應該把書蓋起來,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想想,如果是我,該怎麼辦?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讀歷史,面對所有人、事,都可以試著這麼做。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我是我的對手、我是我的上司,我這麼做對方會怎麼想?他為什麼要這麼決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古人叫「設身處地」。

二、揣摩通透:讀書要下工夫,沒有一遍就能成的。而所謂的工夫,就是多讀書、反復揣摩。揣摩的結果有時雖通而未透,就得再下工夫。「通」和「透」有時只隔一層窗戶紙,但就是兩個境界。怎麼知道自己「透」了沒有?很簡單,當你不斷揣摩後,有一天忽然拍案大叫:「原來如此」!那一刻,你就「透」了。

三、體貼入微:「揣摩通透」是就「理」字上談,可是人不只有「理」,還有「情」。中國史學是研究「人」的學問,要真正瞭解人,就必須明白他的「情」。

四、洞見表裡:中國文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兩端,陰陽、虛實、正反、表裡,全部涵蓋,才是完整的整體。我們讀史,也必要注意在表面的言行之下,每個人隱而不顯的那一面又是什麼?只有兩面都理解,才能更明白真相究竟為何。


【引導學生學會「設身處地」】

國小階段,如果學生能夠學會第一步「設身處地」,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看透人心」的能力,還是「同理心」的基礎。然而,國小學生的背景知識不足,只是提出「如果你是XXX,你會怎麼做?你的心裡有什麼感覺?」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無法讓自己「置入」問題中的「XXX」來進行思考,也很難培養學生「設身處地」的能力。我們如何讓小學生能夠將自己想像成「歷史人物」(他者),進入「他」的心情及思考之中,從而體會他「為什麼這麼做」的邏輯結構?恩慈運用西方犯罪心理學的「側寫術」來培養「設身處地」的能力:

一、準備「細節」較多的文本,讓學生可以進行分析。
二、把XXX的言語、行為、想法畫記。
三、仔細閱讀這些畫記,想一想,XXX是什麼樣的性格?
四、這樣性格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五、如果你是XXX,你的心裡有什麼感覺?你會怎麼做?
六、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古人」做比較。

設計好問題,運用提問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編製資訊詳細的講義,引導學生細讀,藉以明辨真理。等到學生熟悉了如何「設身處地」,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古人」做比較,藉以磨鍊學生的智慧。


【引導學生學會「見微知著的瞬間應變能力」】

接著,我運用「提問」,引導學生反覆從各種角度理解文本,運用6W找出基本訊息。引導學生探索作者反覆、努力傳達什麼樣的道理、思想或深層的意義?

引導學生反覆推敲上下文、觀察文本細微之處,找出文本與個人見解的差異,培養學生「體貼入微」、「揣摩通透」的能力。最後,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多樣面,猜測人物「這樣」做的背後的用意,想想自己遇到相同情境會怎麼做?培養學生「洞見表裡」的能力。

未來,人類可以勝過人工智慧的,就是身處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見微知著的瞬間應變能力」。《中庸》提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無論是西方的「側寫術」,或是中國的「慎獨」,都需要專注力、觀察力及想像力,才能見人所不能見,知人所不能知,能夠「現隱顯微,無所不睹,無所不聞」。中國的功夫是從內在「誠己」,進而「推己及人」;西方的方式是「歸納」、「分析」、「推論」,著重從外在分析,推衍出人心所想。若能內外並進,兩者相輔相成,是否更容易培養出「見微知著,應變自如」的智慧呢?

但是,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台灣,中小學的歷史課堂,還是停留在講述、背誦的限制中。恩慈希望在升學壓力比較輕的國小階段,在「彈性時間」規劃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的「文史思辨課程」,為孩子埋下用「思辨」學歷史的種子,也希望這樣的歷史教學課例,能夠給予當前中小學歷史教學一些參考及建議。


【教學內容:文史思辨課程的講義】

1、引用原始史料。若是一則史料的原始語言對大多數學生構成障礙時,可以改寫文獻,但是要盡可能保持文獻原始的肌理與感覺。(例如: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ヽ或是提供詳盡的語詞解釋)

2、用不同的史料ヽ各式各樣矛盾的歷史資料ヽ沒有單一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去辨識且通盤的去研究一個歷史問題(正史ヽ野史ヽ現代人寫的評論及拍攝的歷史戲劇)

3、講義問題的層次:直接提取→加上老師講解→結合生活情境(設身處地)→基礎題ヽ挑戰題(基礎題:有共同的答案;挑戰題:沒有標準答案。提問、討論與文本建立了交織平台,回答問題的權力被解構,討論/對話者就會有各種思維被激發,甚至衝擊老師的預設答案。


【教學方式:運用「學思達教學法」,流程如下:】

學生個人自學(自行研讀講義,可訓練閱讀能力)→自行思考(增加思考訓練)→小組討論(以4人為佳,並排座位之前後4人為最適宜,只要前面2位同學轉頭討論即可)→共同分析、歸納、整理→抽籤讓一個學生上台發表。

教師用「傾聽」、「應對」的姿態真誠的與學生對話;營造學生與學生之間互信、聆聽的關係,讓學生透過同儕夥伴互搭鷹架提升自己的能力;揚棄「只有經過老師講解學生才學得會」的教師絕對權威,不再輕視學生的能力。



成果與效益:

1、當孩子學不會的時候,老師往往「降低學習內容的程度」來配合孩子的理解水準。但事實證明,即使不斷的反覆練習,低學習力的學生也不見得可以學會這些所謂「基礎」、「簡單」的內容。這套「文史思辨課程」都是「非教科書內容」,所有學生都沒看過,加上課程幾乎都援引原始史料,有大量的文言文及專業的史學論述(例如呂世浩教授的歷史專書),內容夠難,反而對所有學生都是「平等」。

我們發現在「文史思辨課程」中,表現越突出的,反而是學科成績較不佳的學生,原因可能如日本佐藤學教授(2012/2013b)所言:「低學力學生在困難課題上常常展現『直覺式』的出色思考往往令人驚歎!」因此,在我的文史思辨課堂,不管哪種學力的學生都能受惠。

2、透過講義建構歷史事件發生時的各種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做決策的前因後果,並進行「換位思考」。利用歷史這把磨刀石,磨利學生腦中那把叫做「智慧」的刀,提升學生思考的層次。


影響力與擴散性:

在106年「夢的N次方」雲林場、學思達工作坊、以及各校邀約講座,大約已經與100多位老師分享。

自104年迄今,國內外約有200位老師前來觀課。



相關連結:

文史思辨課
貓獅子的小學堂
社會教學魔法箱~讓你的社會課成為學生的最愛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