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No. 25
李易倫 宜蘭北成國小教師

「媒」這回事:關懷家鄉開麥拉


「小學生當導演,拍攝鄉土關懷紀錄片?」這件事,讓許多家長、觀眾、媒體大吃一驚。由本校小學生拍攝的田野紀錄片《田.滿》不僅獲得全國金牌獎,還獲邀成為2016年綠色影展的閉幕片。

「影像」給人的,是最直接的觸動,是最生動的說故事方法。國小課程不像國、高中擁有多元選修,但我們仍期望在校內增加更多豐富有趣的影像紀錄教學,希望學生:

1.走出教室,用行動來製造感動。
2.投身公益與環境議題,從小建立正確價值觀。
3.將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各學科,讓孩子學習獨立思辨。
4.使用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人事物,培養愛家愛鄉的情操,從小細節關心地方大事。
5.從做中學,孩子帶走的是經驗與能力,而不只是成績。

專案具體內容:

在火車上拍片、出動空拍機、與耆老訪談、上山下海,以12歲孩子的角度,真實記錄家鄉。這是本校除了課堂知識外,期待藉由「媒體素養」和「影像教育」,讓孩子學到課本上得不到的經驗。

學校學習往往只偏重學科成績,長時間下來孩子們的視野都變窄了。透過影像記錄,可以讓孩子透過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從分工、討論、聚焦、學習技能、實地拍攝、接洽訪談...等,孩子學到的不只是單一議題,而是全方位的人格養成。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都能兼顧,培養愛家愛鄉的情操,從小細節關心地方大事。


【鄉土環境主題,引導孩子專注家鄉】

除了課本,生活周遭也是學習。家鄉的議題應該讓孩子了解,培養他們的公民素養,過程中引導孩子關注社會、回饋家鄉,讓孩子對土地有感,而非只埋首於3C產品。

有學生說,擔心未來的宜蘭,會像大都市一樣,都只有房子!也有同學說,小時候家裡附近有很多農田,但漸漸不見了,希望將此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一位同學分享,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採訪耆老前,要先用台語跟老人家聊天混熟;一名小六女同學說,某天經過蘇澳鎮時,突然聞到一股莫名的臭味,激起她對空汙的好奇心,在老師的幫助下,她前往各工業區勘查並約訪廠方管理人員,也邀訪專家學者,探討宜蘭的空污問題,超越小學六年級程度的專業紀錄片,讓她受到由專業導演組成的「PM2.5影像行動小組」青睞,邀請她作為影展宜蘭站的開場分享者。


【利用專題探討學習技巧與價值觀】

老師利用每週連三節綜合課進行班群教學。週三下午及週休課餘時間進行紀錄片拍攝與機器操作練習,並利用寒暑假開辦假期營隊,邀請學長姐回來擔任小老師,學長姐帶學弟妹實地拍攝、解答疑難雜症,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寒暑假另外開辦假期營隊,讓孩子能在無課業壓力之下進行增能學習。

教學工具包括網路短片、廣告短片、記錄片討論、電影賞析、影像技能教學、學習單……等。實際拍攝前,必須要學習許多基本概念,包括:
1.心智圖繪製;
2.廣告、偶像劇、電視節目、手遊沈迷等專題探討;
3.特殊好玩的影像:停格動畫、縮時攝影;
4.用照片說故事;
5.媒體中的科學:例如費納奇鏡/視覺暫留;
6.分組團康活動:例如,如果電視是一種動物,你們認為它是什麼?為什麼?
7.媒體近用:分鏡練習、攝影機運動、剪輯、編劇原理、角色扮演、腳本企劃、訪談技巧。
8.電影或短片賞析,融入生命教育、環境教育、家庭教育、人權教育等議題或節慶。

接著運用ClassDojo APP進行小組獎勵、評分。教室裡,我們利用學生作品、活動照片等進行情境佈置,並分享歷屆學長姐的獲獎報導、活動歷程等資料,讓學弟妹在耳濡目染之下,見賢思齊。


【小隊互評的評量方式】

影像技能方面,利用實機拍攝,小組互評方式進行討論評分。媒體素養方面,利用簡報、短片、電影賞析等方式進行,透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心智圖繪製發表、映前導讀、映後學習單分享等方式進行評量。

歷經攝前學習、與上山下海的拍攝過程,一部短片,孩子們要將至少300小時的影像,剪輯成30分鐘的影片;如何去蕪存菁、重複操作…這群小學生們在實際演練中,從議題研究、環境觀察、操作鏡頭、撰寫腳本、到幕後製作,學到的不再僅僅是課文和考試;孩子畢業前,我們會辦理畢業影展,讓孩子的影像作品有一個對外發表的機會。


【專業拍攝設備更迭迅速,需積極外尋資源】

行政方面,校方設立了「媒體組」協助各項媒體素養教育與影像教育的業務推廣。並設置「北成電視台」、「北成資訊媒體夢工廠」,提供學生創意發想、影像創作、營隊辦理、視訊轉播、虛擬攝影棚等使用。我們運用現有設備及資源進行影像教育,但是當今拍攝剪輯等專業設備更迭迅速,而大型學校苦無合適經費可供挹注,外部資源的補助申請又以偏鄉小校為優先考量,在此困境下,我們步步為營,除了積極參與各項競賽外,夥伴們傾囊投入、以自購的方式更新設備,當然這並非長久之計,但老師們仍堅持不要因經費限制而讓教學中斷!

目前,我們也積極尋求在地資源連結,包括: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金車教育基金會、公共電視、國家教育研究院、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以及部份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體。


成果與效益:

1.「看一部好電影,勝過老師千言萬語。」平日課程中運用大量影像、短片、電影,融入學科與生活教育,讓孩子從潛移默化中產生興趣與熱情,並透過觀摩畢業學長姐產製的影像紀錄來喚醒孩子心中愛家愛鄉的情感。

2.孩子獲得的,不會是唯一答案的學習,而是合作、互助、解決問題能力變強、人際關係變好,也變得更有自信、善於溝通。等畢業後,即使沒有老師的帶領,仍能秉持初心,自動自發投入關心家鄉環境與公益活動的參與。「用行動,來製造感動。」

3.日前帶領孩子拍攝《田滿》紀錄片,關心家鄉土地議題引起廣大迴響。除了在紀錄片比賽中獲得金牌佳績之外,也透過報章媒體的報導,讓更多人知道家鄉正在發生的大小事。而透過這群孩子的真情分享,激勵學弟妹願意投身影像記錄,跟著老師用實際行動傳承經驗與精神。

4.孩子先經過一年的基本功洗禮,包含技能學習、素養培訓、思辨能力,再從老師引導中發現身邊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進而討論拍攝企劃,最後完成實地拍攝。

5.在學校,我們使用班群教學,配合學校課務安排,讓更多班級的孩子能夠在同一個時段一起學習媒體素養教育、電影教育、影像技能…等,也期待更多孩子能夠拿起手邊的簡單3C設備,走出教室,用影像來關心自己的家鄉。

6.孩子畢業前夕,我們在學校舉辦「畢業留夏」影展,回顧孩子們的影像創作作品,也跟家長們分享,目前已邁向第4年。學生拍攝的《田滿》紀錄片,已編入國小中年級社會領域補充教材。期待台灣更多孩子一同學習!


影響力與擴散性:

「媒體素養」與「影像教育」在北成國小已經推行多年,自民國93年草創校園電視台,以學生社團「SNG小記者」的形式進行推廣與教學,學校品牌特色陸續在縣內與全國引起迴響,並與眾多學校進行參訪交流。

本校在民國100年獲選為「教育部媒體素養教學特色中心」,在民國102年開始導入高年級班群融入教學,邁向普及化。近幾年學生影像創作均在比賽中履獲佳績!

第一部紀錄片《田.滿》,探討宜蘭的農舍議題,獲得2015年神腦基金會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國小組全國金牌獎,而且受邀成為2016年3月綠色影展的閉幕片。未來將持續帶領孩子,透過影像記錄,關心家鄉大小事。


相關連結:

空拍百次 踏遍宜蘭 孩子們的《田.滿》紀錄農地之旅
「培養孩子自己填滿(田.滿)未來的精神」~李易倫老師 & <<台北作田人>>
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閉幕綠博接續登場(影音新聞)
童玩論壇-自己的故事自己說
Copyright© 2017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