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宜蘭縣人文國民中小學-結合家長資源,開拓孩子的興趣發展2017/06/03
人文國民中小學引進家長資源來上課、支援社團活動,
不但有助於父母的增能及家庭教育,更促進了親師生良好的互動及了解。
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發現天賦,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緊密的結合,教師及家長也要成為協力合作的夥伴。宜蘭縣人文國民中小學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希望他們對內優游自在、對外展現天賦,並藉由家長的資源及力量來共同達成。
多元課程妥善運用家長資源庫
在人文,國小一到五年級有天賦課程,每週進行一次,多數由外聘教師上課、少數家長協助,通常會提供孩子試上體驗的機會。六到九年級的國中部,每週有兩次的多元課程,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借重家長的專長或興趣來開班授課。
「在國中階段需要做自我探索,但學校教師的專業和能力難免有所侷限,希望學生可以接觸社會上更多的相關經驗,」人文國中小導師游妍瑾談到,家長資源庫的妥善運用,一方面協助學校連結外部的社會資源,一方面促成家長發揮特定的專長,猶如經師教導孩子一些技能。
游妍瑾指出,學校教師在組織課程的時候,除了一般課程外,每週有部分下午課程的進行,是藉由家長的力量尋找外部資源,「我們透過問卷調查、觀察、對話,先了解學生群體有哪些共同學習的課題或不同面向的興趣,再去幫忙媒合家長的資源。」
以每半年規劃一次的多元課程為例,有小孩想學日文,就邀請任職於日本交流協會的媽媽開日文課,知名作家陳安儀也帶孩子上寫作課。其他如耕種、編織、料理、音樂、戲劇、球類、品牌行銷等等,豐富多樣性的學習課程,有助於孩子試探興趣、發展能力。
「家長願意來上課,我們就會給予相關的培訓,」游妍瑾談到,教師通常會先與家長對話,討論課程介紹、上課人數、學生屬性、材料準備等,並教導他們如何產出教學目標及評量。家長上課時會寫進度、記錄孩子的學習狀況,下課後也會和教師對話。
此外,人文國小每週有一次社團時間,到國中進一步開辦自主社團。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成立社團,提企劃案、社團命名、招募社員、訂定公約、帶領活動統統都要想辦法自己來,大人可以協助但不介入。
自組社團,讓孩子帶領孩子
自組手作共學社的九年級生吳宥臻分享,剛開始不知道如何帶課程,就多和社員溝通討論,也學著讓課程有創新變化。七年級生廖晟廷自承以前當社員比較鬼混,擔任社長卻是認真的,從桌遊製作社延伸到邏輯遊戲社,因為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所以非常投入,但遇到社員吵鬧、進度延宕等,管理的技巧是一大挑戰。
「社長要有管理的能力,社員則要注意不影響到團體,」自組CYPM音樂社團的六年級生鄭育芹說,社團同學各有擅長,寫曲、填詞、表演,當中有人負責唱歌,也有人演奏鋼琴、彈吉他或打鼓,最後還會將合力完成的作品拍成影片。
自主社團時間通常是由學校教師協助學生,但若學校人力不足,尤其有外出的活動行程,則會邀請家長參與支援。不過,家長主要是協助社長如何幫助社員,包括社團活動的觀察記錄、活動結束後的討論及協助,通常不會介入社團的運作。
有家長指出,透過多元課程和自主社團的協力,可以更近距離觀察、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和生活,也從中發現由孩子帶領孩子的學習,不但語言溝通沒有障礙,學習也經常從課堂延伸到家裡,透過視訊或網路繼續討論、互動,培養出不一樣的能力,往往超越大人的期待。
文章出處: 《未來Family》第24期